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秘书处

生态环境部2月新闻发布会:回应了清洁取暖相关问题

中国炉具网    作者:炉具网    来源:生态环境部    日期:2021-02-26 08:28:09    浏览:857
100

        中国炉具网讯: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能源消费革命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解决雾霾的重要举措。2月25日,生态环境部举行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介绍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及2021年和“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安排部署。并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是否进一步扩大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首先,我就大气污染防治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主要工作进展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会同各地各相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狠抓责任落实,全面完成各项治理任务,超额实现“十三五”提出的总体目标和量化指标,《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降低,2017-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由60.4%降至57%左右。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实现“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全覆盖,累计完成散煤替代2500万户左右。持续开展秋冬季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自2017年起,连续4年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2020年四季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39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同期下降39%;重污染天数比2016年同期下降87%。摸清了重污染天气成因。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经过3年的努力,在成因机理、影响评估、精准治理、预测预报等方面实现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组织专家团队深入“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开展“一市一策”技术帮扶,圆满完成总理基金“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

        二、2020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十三五”约束性指标均全面超额完成。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目标3.3个百分点);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PM2.5未达标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均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要求。

        二是6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同比均明显下降。2020年,全国PM2.5、PM10、O3、SO2、NO2、CO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3%、11.1%、6.8%、9.1%、11.1%、7.1%。其中,O3浓度自2015年来首次实现下降;NO2浓度在连续几年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明显下降。

        三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污染相对较重。从重点区域看,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总体基本达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PM2.5和O3浓度仍然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四是个别地区、个别时段重污染天气仍有发生。全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主要发生在冬春交替时段,集中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十四五”完成“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任重道远。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南方都市报:散煤治理是能源结构调整中一块比较难啃的硬骨头,请问目前的治理进展如何,还有一些群众反映清洁取暖烧不起,请问生态环境部怎么看,下一步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是否会进一步扩大。

        刘炳江: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能源消费革命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解决雾霾的重要举措。散煤治理可以说是我们工作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一方面好评如潮,另一方面争论、质疑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这几年来,发改委、能源局、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住建部等部门团结协作,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气定改,以供定需,扎实推进清洁取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0年底,2+26城市和汾渭平原累计完成散煤替代2500万户左右,相当于减少散烧煤五六千万吨。

        以北京为例,第一代环保人追求首都不烧煤的目标,在我们这代人实现了。现在大家在北京及通道城市基本上闻不到烧煤的味道,我们感到很自豪。对于散煤的治理,我们是坚定不移的,再大的困难、再多的矛盾也要完成,因为这是解决大气污染重要措施,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多赢的。

        有些群众说价格高,存在可能烧不起的问题、可能返煤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随着工作一年一年推进,问题解决的比较不错。在今年的秋冬季,返煤只是个别问题。从电代煤、气代煤来看,不可否认,若不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改造后成本确实会提高。我从两方面着重强调一下。

        第一个方面是农村居民用清洁能源的习惯要靠培养,纵观世界大气治理史,遭受过空气严重污染,甚至出现几千人死亡事件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散煤采取天然气、电力替代的技术措施。我们到地方调研的时候,绝大部分老百姓都认同清洁能源的替代,而且原来农村居民家里烧煤做饭取暖,室内PM2.5浓度天天都在200微克以上,相当于重度污染的程度,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中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所以散煤治理是顺民心,得民意,让群众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时代。

        第二个是财政补贴的问题。2019年开始,我们已经在大气污染专项中已经拿出一部分资金,给煤改气、煤改电进行运营补贴,在一定时期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还将适当给予清洁取暖运营支持。我们还将配合财政部等部门进一步完善清洁取暖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研究完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运行补贴政策,指导各地更加精准施策,更多的照顾低收入户和困难户。补贴的同时,协调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完善采暖气价电价优惠政策等,不能补贴完了价格再上去,让终端的农村居民用得起、用得好。

        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推进。农村散煤治理工作还要向外扩,首先是重点地区,像京津冀一直到上海,这中间所有区域都打通,把散煤清理掉,在“十四五”规划中将有明确要求。我们也在配合财政部研究扩大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今年中央发的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推进燃气下乡。推进这些基础工作将更有利于我们推动农村散煤清洁替代,比我们刚开始干这个工作的时候条件要好的多。

        人民网:我的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过,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请问生态环境部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如何推进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

        刘炳江:我国能源结构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占比约85%。化石能源消费比例高,体量巨大,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能源活动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也是减少CO2排放的措施。减污降碳在推动结构性节能、遏制两高行业的扩张、助推非化石能源的发展等方面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我举个例子,在能源领域,我们从2013年全国62万燃煤锅炉,通过热电联产替代,电、天然气替代等,现在仅仅剩下不到十万台,重点地区完成2500万户的散煤替代,这些措施其实都去煤炭的过程。

        这些成绩大家都可以看到,我们初步测算了一下,这些结构调整的硬措施减少煤炭消费量5亿多吨,减排二氧化硫1100多万吨、NOx500多万吨,协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亿吨以上,这就是我说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十四五”时期,我们突出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指导各地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现在生态环境部在牵头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制定十四五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我们也跟有关部委对接能源规划、交通规划等,在“十四五”各个规划中,均体现减污降碳的总体思路,突出源头控制、系统控制。

        二是严格控制增量。碳达峰不是攀高峰,“十四五”期间乃至很长一个阶段,化石能源的增长,尤其是煤炭的增长,如果不进行遏制,可以想象对碳达峰、对空气质量改善都将产生巨大的压力。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产能置换要求,严控新增量。

        三是加强存量治理。我刚才已经给大家举了几个例子,有效的仍然要坚持推下去。再举一个例子,“十三五”增了大约1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取得成效的关键就是主要用来替代煤,所以“十四五”还是要坚持增气减煤同步,如果天然气全部用来发电,对NOx和二氧化碳都只带来新增量,只有用来替代煤才能减污降碳。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推动电代煤,今后新增电力主要是清洁能源发电,因此电代煤也是减污降碳同步的。

        路透社:近日有消息传出,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解振华出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并将设立气候变化事务办公室,请问该消息是否属实?如果消息属实,解振华特使将发挥哪些作用?生态环境部承担什么责任?对中国履行应对气候变化承诺意味着什么?

        刘友宾:经中央批准,解振华同志担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具体履职事务由生态环境部负责。

        解振华特使长期从事气候变化领域工作,曾担任中国政府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顾问,主持我国加入《巴黎协定》谈判。此次任命,体现了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致力于与国际各方加强交流、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共同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治理体系。

        生态环境部专门成立了气候变化事务办公室,由生态环境部分管副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为特使履职提供支撑保障。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提供很大支持。

        新京报:春节期间发生大规模重污染过程,想问一下具体原因是什么,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炳江:北京春节期间发生了三天的重度污染,上一个春节也有类似的情况,问题也非常清楚。第一个就是大量不可中断工序的钢铁、玻璃、焦炭、耐火材料、石化、电力等企业仍在持续生产,尤其是采暖都停不下来,排放量很高,而且同比去年,今年产品的产量,无论是电力的发电还是钢铁的产量和其他高耗能、高排放的产品产量比去年有两位数的百分比上升,基础排放量仍然在这儿。

        第二是极端天气条件。我们做了复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和去年相比,今年的复盘结果显示,今年的气象条件确实比去年还差,一般哪里静稳、低压辐合、湿度大、贴地逆温,哪里就会出现重度污染,这次这个情况又是出现在了北京及周边几个城市,和去年类似。今年更差的是湿度,几乎达到饱和,尤其是下雪之前。

        今年与去年有一个更大的区别,今年是就地过年,其实今年的商业、交通、各种各样的餐饮还大量存在,不像去年疫情期间停的比较多。针对三天的重度污染,我们已经提前启动了重污染应急,北京启动了黄色预警,其余74个城市共同启动了橙色预警。河北、河南、山东重污染应对的效果很好,但在不利气象条件作用下污染物都堆积在北京及周边,所以出现了三天的重度污染。

        重污染原因很清楚,过程也能预测,采取的应对措施现在看来还是要治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布局了大量两高行业企业,区域污染程度重,并且污染物互相传输,互相影响,复盘显示北京大年三十污染物主要是从南边来的,大年初一的下午受偏北气流打断,大家可以感觉到空气质量稍微好一点,但晚上污染又有所加重,污染物主要又从东边传输过来,经过复盘这些情况我们都非常清楚。

        因为“十四五”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气。重污染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给我们很大的警示,还是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对高排放行业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强化监督。在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地区还是要着重用力。

        大众网:“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请问生态环境部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重难点在哪些方面。

        刘炳江:重污染天气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大气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对我们的压力比较大。“十三五”期间我们取得一定成效,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从2015年的2.8%已经下降到2020年的1.2%,重点地区改善更明显,从5.0%下降到1.9%,北京从2015年的58天下降到现在一年只有几天,成绩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且现在的重度污染天气过程特征改变也比较明显,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浓度值不像原来动辄爆表,峰值大幅降低,范围相对集中,并且基本消除了严重污染天气。

        如何完成“十四五”这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分析了全国重污染天气的构成,长江以南基本上没有重污染天气了,黄河到长江之间还有个别城市有,主要频发的地区是在京津冀、汾渭、东北和西北,主要是这四个地方,而且是局地的。不同地区重污染的成因不尽相同,京津冀和汾渭平原主要是燃煤多工业集聚,车也多,三大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东北地区重点是烧秸秆,现在三月份,又快到了烧秸秆的季节,东北地区秸秆量比较大,烧秸秆的窗口期短,往往和不利气象条件重叠,容易出现重污染,人民群众的意见也比较大,我们正在做这方面工作。同时,东北地区散煤的治理还在路上。西北地区就是部分城市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还有沙尘暴的影响。

        结合上述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工作。第一个是科学制定“十四五”各地的重污染天数下降指标,严格考核。根据各地形成重污染的成因不同下达不同目标,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对于沙尘暴、森林大火等因素,我们将排除在外。

        第二个是标本兼治,强化治本措施。京津冀和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的治理卓有成效,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治本措施实施后,确实是有成效的,主要还是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东北地区要把秸秆综合利用率提上来,西北地区要加强产业布局的调整,难点还是在京津冀和汾渭平原,“十三五”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会继续安排下去。

        第三个是科学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积极治标。重污染应急已经是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打法,比较有成效。重点地区27.5万家涉气企业,均坚持行业绩效分级,分类施策,每个企业都明确了重污染应急时需要采取的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我们预测到了将发生重污染天气以后,地方政府向社会发布预警,减排措施落实到位,污染持续的时间或者是峰值浓度都会有好转,某种程度上大家会认为污染没有想象的这么严重,其实是应急减排应对有效的成果。

        同时,“十四五”期间也会指导东北、西北等地方,把重污染应急减排清单完善好,涉气企业全部纳入,着力指导地方做好重污染应对工作,也要把预测预报的水平提高上来,大家共同努力,把人为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尽可能地消除掉。

        封面新闻:东北春季的秸秆焚烧造成重污染的现象多次发生,请问今年生态环境部针对这一问题有何对策。

        刘炳江:正如您说,东北地区秸秆焚烧确实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区域空气质量。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几年,东北春季大量秸秆露天焚烧,多个城市出现重污染。中央环保督察对此开展调查,问责很多人,地方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问责很多人,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推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东北土地辽阔,秸秆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东北地区冬季严寒,秸秆还田离田的时间窗口短,最关键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耕作习惯,要全面禁止燃烧秸秆确实是件比较困难的事。但如果管控措施落实好,效果也会很明显,京津冀秸秆禁烧就做得比较好。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再有一段时间东北又到整地备耕时期,秸秆焚烧现象随时可能发生,我也希望通过今天的新闻朋友传递出明晰的信息,要早部署、早宣传、早行动,要严格管控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在静稳天气时绝不允许集中焚烧秸秆。

        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一是利用卫星监控等科技手段,监控各地尤其是东北地区,焚烧秸秆的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二是适时派专业团队赴东北地区开展秸秆禁烧督导,并组织地方气象、农业、环保等部门开展会商,强化不利扩散条件下的禁烧管控,规范有利扩散条件下的有组织焚烧;三是加大支持力度,大幅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现在已经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有些企业已经做的比较成功,所以要推广一些成功的模式,尽可能把利用率提高,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导致重污染天气的问题。

原标题:生态环境部召开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100
版权保护声明:炉具网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联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