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秘书处

临沂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中国炉具网    作者:管理员    来源:临沂市人民政府    日期:2023-07-06 09:44:23    浏览:2729
100

近日,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沂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绿色低碳优能战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促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因地制宜推动新能源多元协同发展,提升新能源装机比重。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优先发展分布式光伏,推进沂水、兰陵、河东等6个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建设。坚守生态和环保两条底线,稳妥有序推进风电开发利用。合理推动生物质能应用,规范有序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科学开发地热资源。到2025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820万千瓦。

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沂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使命,也是临沂实现“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的重大战略机遇。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精神,结合临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对山东工作、对临沂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按照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心任务,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锚定“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当引领、作示范”、“成为鲁南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和排头兵”和“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目标定位,深入实施先进工业强市等现代化强市“八大战略”,在推进“万亿工业、万亿物流、万亿金融”中放大发展格局、提升区域战略位势,奋力开创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临沂实践”。

2.发展目标。经过三年接续奋斗,到2025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临沂实践”蹚出新路径,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20亿元以上,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动能转换塑成新优势。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先进工业强势崛起,实现“量质齐升、两年万亿”,2025年形成木业、冶金、食品、战新4个千亿级产业。

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2000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6%以上,成功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商贸物流转出新天地。现代物流城垂直崛起,“四个商城”建设全面增势,“临沂商城 中国大集”首选度凸显,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全市发展作用显著增强,临沂商城市场交易额、物流总额分别突破7200亿元、10000亿元。

乡村振兴谱写新华章。“五个乡村”建设竞进提质,农业农村加速现代化,农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行政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的达到90%,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创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

品质城市彰显新魅力。城市综合承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品质城市·美好临沂”形象充分彰显,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突破400万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打造近悦远来的鲁南苏北地区中心城市。

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营商环境迈向国内一流,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总量突破170万户,对外开放跨上新台阶,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新跃升。

绿色低碳呈现新气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越走越精彩,经济“含碳量”显著下降、“含绿量”明显提升,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8.9%。

社会文明刷新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入脑、铸魂育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更加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文化更加自信自强,沂蒙精神广泛弘扬,全社会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事业扩面提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成效,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二、加快推动动力换乘,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先进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动工业“量质齐升、两年万亿”,奋力构建“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工业”现代产业体系,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注入先进工业新动能。

(一)“千亿产业”支撑

3.做大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链条化发展,“一链一策”强化产业培育,力争八大优势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打造五百亿级产业6个,其中冶金、食品、木业达到千亿级。冶金产业,抢抓全省推进钢铁产能向沿海地区转移机遇,谋划精钢基地二期,打造“全国高端不锈钢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食品产业,加快农食融合,扩大休闲食品、功能饮料、药膳食品、预制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建设健康粮油、畜禽加工、果蔬罐头等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闻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木业产业,以整装化、高端化、绿色化为方向,全链条发展高端板材、整体家装、木业机械,推动企业产品向产业链终端、品质高端迈进,加快与家具、家电、家装、家居深度融合,建设“全国绿色高端家居智造高地”。机械产业,以市场国际化、产品智能化、品种体系化为突破方向,突出工程机械、提升农业园林机械、做精激光产业,打造“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名城”。化工产业,依托“4+2+4”化工园区布局,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化工和精细化工为重点,全力做优做强各链条,涵养绿色低碳、循环互补、安全智能的产业新生态。建材产业,依托我市矿产资源优势,围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绿色循环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培育矿纤新材料、新型建陶、PC构件等新型建材产品,构建新建材、新建筑、新基建链式发展格局。医药产业,突出生物制药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化学药自主研发创新,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发展生物药、创新药、医疗器械及特医食品,加速壮大现代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纺织产业,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一批代表性企业,打造个性鲜明、功能时尚、品牌引领的中高档时尚纺织品特色产业集群,打响“劳保用品名城”区域品牌。

4.突破战新产业。着力构建“4+2+2”战新产业体系,建设“鲁南战新产业发展高地”。做优做强“四大支柱”。新材料产业,围绕先进特钢和高端不锈钢、有色金属、特色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石墨、石墨烯等,建设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不锈钢交易中心等,培育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现代生物产业,聚焦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领域,加强基于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原研药和中药新药研制,发展生物发酵、生物基产品、特色生物制品产业,加快建设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产业集聚地,打造“沂蒙药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数据供应链和数据中心等,打造沂河新区、临沭、沂水、沂南、平邑等高端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引入中游激光器生产龙头企业,在激光元器件、激光器、加工设备、控制系统等细分领域,建立健全激光产业链,打造“沂蒙光谷”。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突破发展先进环保,打造高效节能装备产业集群,建设生态环保产业基地。聚力突破“新能源、新制造”。聚焦高效光伏、新型储能产业,推进光储一体化发展;积极引进氢装备制造项目,谋划建设“沂蒙氢谷”。积极招引动力电池头部企业落地,支持传统电机向新能源汽车电机转型,大力发展磁电系统、电源模块、发动机电子控制模块等零部件。充分发挥物流之都和千万级人口市场需求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商用车,建设北方新能源商用车制造基地和全国知名的新能源商用车应用场景。新能源产业产值力争“三年翻三番”,打造“绿色低碳之城”。培育壮大“双新”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做强“沂蒙云谷”等园区,构建电子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园区。新兴服务业,聚焦战新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发展数字创意服务、技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物流等,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超前布局生命健康、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谋划建设沂河新区未来产业先导区。

5.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实施“链式提能工程”,深化“链长制”,立足木业、冶金、机械、建材、化工、食品、医药、纺织等八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大优势,多措并举,打造新能源、木作整装材料等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群,构建产业共同体,培育城市产业品牌。支持沂水、费县、莒南等率先创建省工业强县。到2025年,打造标志性产业链9条,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达到12个左右、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取得突破,市级优势产业集群达到10个。

6.推动“降碳增绿”。实施“绿色低碳工程”,持续优化“两高”管控政策,聚焦重点耗能行业,强化环保、质量、技术、节能、安全标准引领,推动高耗能行业能效升级。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大力推进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25年,建成市级以上绿色工厂(园区)100家。

(二)“百亿企业”领航

7.锻造“链主”企业。实施“链主领航工程”,围绕技术攻关、产品配套、品牌渠道、资金融通等领域,强化资金要素汇集,全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壮大企业规模,提升引领能力,2025年产值过100亿元企业达到12家、过50亿元企业达到20家、“链主”企业达到60家。重点支持单项冠军企业持续深耕主业,加快成长为行业“链主”,到2025年新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100家左右。

8.强化“链核”支撑。实施“企业强基工程”,筛选50家优质企业和5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建立“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库”,支持企业链式延伸、集约发展,推动企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加速向行业龙头迈进。

9.激发中小企业活力。落实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促进技术、信息、要素高效运行。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支持企业担保融资,提供应急转贷,发行网络营销“流量券”、创新发展“服务券”。每年新增“小升规”企业300家以上,力争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4400家。

10.塑造企业品牌。实施“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行业协会辅导的品牌创建、维护、发展、壮大机制,支持企业发掘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品牌内涵。结合“好品山东”公共品牌建设,创新“沂蒙优品”产业品牌,制定出台标准化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活动,创建质量强县,推动品牌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到2025年,新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000家、绿色产品认证证书50张。

11.抓好企业技改。抓好“存量变革”,开展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提级行动,用足用好技改专项政策,滚动实施更高层次“千企千项”技改工程,每年实施1000个以上工业技改项目,支持推进100个市级重点技改项目。积极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示范引导企业加快淘汰老旧装备,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装备,鼓励首台(套)装备使用,加快生产工艺提档升级。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保持在60%左右。

(三)突破“增量招引”

12.全力招大引强。强化“增量培育”,在“招大引强、招先引优、招新引特”上下功夫,坚持“实、好、多、快”标准,突出“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每年召开高水平对外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推进会,每季度召开招商座谈会,每月召开招商调度会,强化“服务+考核”机制,重点考核招引项目开工、投产、实际到位资金等情况,增加工业产值指标权重,招引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头部制造业企业。每年新签约项目不低于800个、签约金额不低于4800亿元、工业项目占比70%以上、战新产业项目占比25%以上,新引建世界500强、央企投资项目30个以上,过10亿元项目60个以上。

(四)赋能工业发展

13.优化工业设计。把工业设计融入产业规划、企业战略、生产制造和商业运营,引进一批专业机构,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为工业增值提供深度服务、创意服务。实施工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重点推进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提升产品外观、结构和功能创新及企业品牌价值,引导企业参加“市长杯”、“省长杯”、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德国红点奖等国内外最具影响力工业设计活动,推动制造业企业由OEM(代工)向ODM(自主设计制造)、OBM(自有品牌)乃至OSM(标准引领)转型迈进。到2025年,实现省级以上评选获奖20项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15家以上,柔性引进、培育、集聚高端工业设计人才100名、设计机构10家以上。

14.强化数字赋能。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围绕特色产业集群,鼓励县区对接优势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建设“产业大脑”。对标“灯塔工厂”建设标准,积极推广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等六大模式应用,推动2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打造80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推进“平台+工业园区”、“平台+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力争每年培育1家以上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2025年工程机械、医药、食品等列入省市协同推进的重点产业链基本实现“一链一平台”。加快培育面向行业和区域的特色专业型平台,推动中小企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45%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20。

15.深化“两业”融合。全面强化服务业对制造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带动作用,培育柔性化定制、共享制造、总集成总承包等新业态新模式,省级以上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达到10家。鼓励商贸服务型企业利用信息、营销渠道、创意等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加强服务业重点功能区和特色园区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业创新中心分别达到10家、12家。

16.发展总部经济。突出个性化和产业特色化,重点打造“一区五基地”,谋划推进北城CBD中央商务区、临沂商城“服务型总部企业基地”、高铁片区“辐射型总部基地”、河东区“金融投资型总部基地”、沂河新区“生产制造型企业总部基地”、高新区“研发孵化型企业总部基地”。围绕家居产业园、高端家居基地等,通过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集聚促进总部业态成长。有效推动一批企业向总部标准拓展,鼓励总部企业布局省内外分支机构。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央企、省企等,招引区域总部或职能总部,打造“京沪走廊高端商务总部生态圈”。

三、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建设区域创新高地

大力实施科教强市战略、人才兴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鲁南经济圈科技创新标杆城市、山东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17.完善实验室体系。高标准建设沂蒙山实验室,推进省重点实验室重组,争创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取新建6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加快构建“1213”实验室体系。创新管理运营机制,推动实验室跨单位、跨体制组建核心团队开展协同攻关,产出一批原创性、战略性、关键性重大创新成果。

18.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产业,以企业为主体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专业化小试中试平台基地,鼓励各县区高标准建设加速器、中试平台基地。加大对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力度,支持临沂应用科学城创建国家级孵化载体。到2025年,争取新建省级创新平台50家以上,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左右。

19.培育创新创业共同体。高水平建设山东现代物流创新创业共同体等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一产业一研究院(中心)”计划,在重点产业领域布局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打造集研发、服务、孵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到2025年,新建创新创业共同体10个以上,力争每个重点产业建立1家产业研究院或技术创新中心。

20.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国产化替代科技攻坚行动,力争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50项以上。持续实施“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科技示范工程。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力争取得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具有牵引性的重大成果。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1.加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普惠性创新政策体系,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定制化提供科技政策服务,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优质企业。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科技领军企业达到2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00家左右。

22.构建市场化成果转化体系。打造高水平科技大市场,构建覆盖全市、标准统一、资源共享的实体化技术市场体系。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力度,打造高水平技术经纪人队伍。支持临沂大学等驻临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组建高校院所支撑、龙头企业牵头、市场主体密切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构建“头部企业+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产学研协同和成果转化模式。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组建科技成果评价第三方机构行业联盟。强化财政科技投入保障,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

23.推动创业投资发展。发挥各级政府引导资金和国有资本杠杆作用,吸引创业投资机构共同设立市场化运作的种子基金,对于投资市内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项目在收回实缴出资后可让渡全部收益。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社会资本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采取“孵化+投资”模式,直接对在孵科技企业进行创业投资。深入挖掘优质科创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开展综合性培育培训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到2025年,市新动能创投基金增加3-5支,新增上市公司或“新三板”挂牌企业9家。

(三)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24.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认真落实“1+N”人才新政,支持沂河新区打造沂蒙特色人才集聚节点,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和高新区、临港区、综保区等战新产业和前沿产业集聚功能,吸引集聚高精尖创新人才。支持各县区建设产才融合的孵化器、产业园,培育科技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力强的人才集聚高地。到2025年,成为全省有影响力的人才集聚高地。

25.集聚战略人才力量。建立顶尖人才“直通车”机制。全面提升领军人才“筑峰计划”,每年培育引进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军人才30名。深入实施泰山人才工程、齐鲁人才工程,建立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精准识别发现机制,集聚资源支持领军人才牵头攻关“卡脖子”技术。贯彻落实海外英才集聚计划,每年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10名,到2025年吸纳海外留学人才360人。持续实施青年人才集聚专项行动,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每年吸引青年人才5万人以上。大力培育卓越工程师,加快培育适应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26.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选择一批重点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省实验室等,开展人才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完善授权松绑和约束监督相结合的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区域高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激励、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树立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技评价导向。建立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知识产权声明制度,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依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四)深化产教融合

27.加快提升高等教育。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迁至主城区,争取建成以理工为特色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推进省市共建临沂大学,支持临沂大学等高校开展国家“双一流”和省“双高”建设。扎实做好临沂科技学院、临沂城市职业学院等新增高校筹建工作。鼓励现有高等院校与国内外一流院校、重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聚焦新产业领域,做大做强优势学科,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积极引进高校院所,服务老区高质量发展。

28.打造职教高地“升级版”。全面落实临沂“职教十条”,加快临沂职业学院、技师学院和工程学校新校区、鲁南技师学院二期等建设,创建“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市”。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出台专业优化建设方案。到2025年,力争全市职业院校在校生达到21.3万人,年培养毕业生6.8万人,打造9所高水平中职学校、20个以上高水平专业(群),培育3-4所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职业技术院校。实施“百名沂蒙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大军,打造技能人才强市。

四、加快商城转型升级,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实施商贸物流首善战略,以现代物流城建设为核心,做优做强“四个商城”,推动“商仓流园”一体化发展,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一)强化战略牵引

29.高标准建设现代物流城。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现代物流迈进”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盯“一年成形成势成城”目标,高点定位、高标规划、高效推进,完成32个物流园区向国际陆港搬迁任务,积极招引头部物流企业落地,打造区域快递物流中心,建设商贸物流大数据中心,抓好传统市场搬迁改造、提升内涵档次,实施“1+6”道路建设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六馆两中心”等片区市政配套,推动零星布点向系统布局蝶变、货运高地向货源腹地蝶变、传统物流向数字物流蝶变、物流枢纽向枢纽经济蝶变,再造一座现代化的全新商贸物流城。

(二)线上线下融合“兴商”

30.加快电商兴市。推广“新明辉模式”,高标准建设陆港片区、商谷片区,建设运营东方商都智慧电商产城示范园,招引“头部”电商企业、产品供应链运营商、电商服务商,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电商供应链基地和直播电商基地。到2025年,网络零售额达到780亿元,培育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的平台型企业16家。

31.拓展国际贸易。发展“产业集群+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出口模式,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供货基地,举办中国易货节和易货贸易博览会,打造中国(临沂)国际数字易货之都。提升兰华进口商品城等承载力,打造区域进口商品集散中心。

(三)标准智能一体“建仓”

32.提升仓储标准化水平。实施仓储提质扩容行动,完善专用仓储设施,推进物流产业园冷链仓、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新建一批电商前置仓、大宗商品交割仓、冷链仓,新增标准仓面积累计达550万平方米,打造国际陆港现代化仓储集聚区。

33.提升仓储智能化水平。推广应用智能装备和仓储管理系统,实现仓储资源在线运行和供需匹配自动化,提升货物存储、周转、集货、配载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到2025年,智能仓储占比达到45%。

34.提升仓储运营水平。引导企业投资建设、运营公共仓储,鼓励国内外知名仓管机构在临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仓储企业建立仓储联盟,搭建仓储管理云平台,在全国开展云仓服务。到2025年,培育实际管理仓储10万平方米以上的专业仓储服务商10家。

(四)供需两端发力“畅流”

35.创新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大型骨干园区、企业多元发展,打造行业标杆。引导专线物流企业以联合、加盟、入股等合作方式做大规模,开展第三方、四方物流供应链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物流园区统一运输管理系统,统一物流结算,推广使用电子面单。引导网络货运企业建设智慧化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网络货运经营企业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运营。到2025年,力争培育营业收入过亿元网络货运平台4个、骨干园区和企业20家。

36.建设流通大枢纽。深化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打造仓配一体、园线一体的高能级物流枢纽经济先行区。增开国际货运航线,建设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全国性邮政快递枢纽,申报国家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争取增加中欧班列图定线路及国际联运计划,力争到发数量每年增加20%左右,打造国家级多式联运中心。

(五)工贸配套联动“育园”

37.壮大地产品制造业。按照“十个一”发展思路,推行“政府+商协会+国企”模式,加快建设地产品加工园区,组建地产品创新展示中心。到2025年,各县区至少建设地产品制造业园区1处,培育地产品龙头企业50家,招引商城畅销品链主企业15家,打造区域制造业品牌基地8个,商城地产品率达45%。

38.大力推动品牌建设。精心策划商城文化标识系统,强化品牌宣传,打造“临沂商城 中国大集”公共品牌。鼓励市场、园区、企业争创国家、省级品牌,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商城市场、企业。鼓励企业、商户加大产品研发生产力度,发展自主品牌,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沂蒙好货,推动商城商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到2025年,累计新增省级以上品牌30个。

39.繁荣会展经济。加快建设临沂国际会展中心3号馆,推进临沂国际博览中心提质扩容,力争场馆展览面积达20万平方米。办好RCEP区域(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木博会、柳博会、体博会等重点展会,做大做强全屋定制展、小商品展等专业展会。加大对本地优质产品推介力度,常态化设立全国全省“排名前三”的“双百产品”展位。每年举办各类展会150个,展览面积150万平方米。鼓励专业展会申请国际认证,到2025年力争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展会项目达12个以上。

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绘就乡村振兴沂蒙画卷

坚定扛牢农业大市责任,编制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建好“五个乡村”,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创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

(一)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40.强化耕地保护与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开展耕地红线守护情况季度监测,用好空天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系统,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管护,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高标准农田扩面提质,开展整区域建设试点,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0万亩,守牢82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

41.持续稳定粮食产能。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深入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开展吨粮县创建。到202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保持在83.3亿斤以上。

42.夯实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实施蔬菜水果和畜产品稳定保供工程,持续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到2025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80万吨,蔬菜稳定在870万吨,水产品稳定在15万吨。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实施农业良种工程,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粮食、蔬菜、油料作物良种推广面积达到1200万亩,选育农作物新品种6个。

(二)培育“专精特新大”产业

43.推动农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聚焦“土特产”,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突出地域特点、体现沂蒙风情,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塑成优势。坚持“一县一品”,每个县区至少培育1个农业“专精特新大”产业,在全国打响兰陵蔬菜、蒙阴蜜桃、沂南黄瓜、费县西红柿、平邑金银花、莒南花生等一批“土特产”品牌。做强畜牧屠宰加工、预制菜等“6+1”优势集群,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

44.推动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以产自临沂为统领,构建具有临沂特色的“1+N+M”农产品品牌体系。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抓好“五品五标”提升,深化走进长三角、粤港澳等宣传推介活动,办好山东(临沂)食品产业博览会、兰陵菜博会,叫响“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6个、企业产品品牌60个。

(三)实施四雁工程

45.“头雁”领航。围绕村党组织书记的“选育管用”全流程全周期管理,打破“村干部本村选”地域限制和“谁票多谁当选”固化模式,通过组织考察、统一考选、集中下派等方式,重点面向本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乡村好青年、回乡大学生、机关干部等优秀党员特别是归雁、鸿雁、雁阵中发现、推荐和选配头雁。以兵支书、女支书、青支书、大学生支书等为重点,分类别制定培养措施,着力打造特色头雁品牌。放眼长远,加强青年干部、青年党员、青年人才储备,今后3年农村发展35周岁以下青年党员不低于总数的60%,每村常态化保持3名以上后备人才。

46.“归雁”回引。用好在外人才回乡激励扶持政策,支持各县区面向海内外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创业创新、乡村规划等人才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建立市县两级临沂籍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大学生等归雁人才信息库,设立返乡创业工作站。到2025年,新吸引归雁人才3000名。

47.“鸿雁”丰翼。依托临沂大学、临沂科技职业学院等,探索“学院+中心+基地”方式,培育种养能手、文化人才、能工巧匠,支持兰陵县开展省级乡村好青年选培计划整县提升试点,鼓励大学、科研院所、高层次专家回归农业,培训农民,体现公益服务功能,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4000人。到2025年,通过新型职业农民职称人员不少于500名,新培养鸿雁人才不低于10000名。

48.“雁阵”齐飞。聚焦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村党组织领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服务组织等兴农力量,推进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四级联创,打造蒙阴县国家级、兰陵县省级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县域样板。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1500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900家。

(四)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

49.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百村示范 千村整治”工程,利用三年时间,打造100个示范村、提升1000个整治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巩固扩大农村“厕所革命”成果,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和“美丽庭院”建设,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到2025年,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1000个。

50.提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网。加强农村路网、供水、电网、物流、清洁取暖等设施建设,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2025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到99%以上。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51.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创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依靠市场化手段,形成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水肥一体化、微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建立健全秸秆、废弃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尾菜等回收储运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就近就地及时回收。扎实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和沂南、沂水2个国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建设,推动农业废弃物基料化、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到2025年,力争全市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达125万亩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农用薄膜回收率达到92%以上。

(六)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5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用足用好衔接资金,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脱贫群众就业渠道,持续稳定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扎实做好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探索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新路径。

53.扶持集体增收。深化村党组织领创办合作社工作,推行乡村振兴合伙人和特派员制度,开展“万企兴万村”和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统筹整合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光伏发电项目助力、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乡村振兴合伙人、示范片区建设等要素资源,重点引导和扶持村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全面扩展至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深入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帮助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就业增收。到2025年,行政村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达到90%,50万元以上的达到45%。

54.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平邑县省级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支持费县国家级和沂水县、河东区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依法推动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领域改革,稳妥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

55.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丰富拓展新时代“莱西会议”经验,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实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职责任务清单管理。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方式,纵深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深化乡村文明行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和清廉村居建设,继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打造全省基层治理试验区,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六、对接融入区域战略布局,建设近悦远来的区域中心城市

主动对接重大区域战略,积极融入全省布局,深入实施城镇扩能提质战略,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建设鲁南苏北地区中心城市。

(一)加快区域协同发展

56.深度融入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持平邑县、蒙阴县争取实施一批黄河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最大限度吸收政策红利。用足用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深化济南—临沂对口合作,高质量建设济临经济协作区。建设鲁南物流能源廊带,联合打造鲁南高铁枢纽城市群,深化与苏豫皖交界地区城市合作,建设省际交界地区节点城市,努力成为鲁南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和排头兵。主动对接胶东经济圈,谋划建设青临(沂水)经济合作区。以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建设为契机,加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城市协同发展,与长三角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交流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配套,争创国家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打造山东向南拓展的战略桥头堡。

57.实施新区引领。坚持把沂河新区放到全国坐标体系、全省战略高度来考量,发挥动能聚集、综合保税、临空经济等优势,深耕智能制造、光电产业、生物医药、绿色化工、总部经济、文旅康养等新赛道,着力建设“沂蒙光谷”、“沂蒙药谷”、“沂蒙氢谷”,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左右,“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3%,常住人口达到80万人左右。

58.加快突破高新。充分发挥高新区科技、创新、人才等政策优势,用好高创中心、龙湖软件园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发展创新力、产业聚合力,加快技术改造、两化融合、成果转化、战新生产、研发智造步伐,全力打造“四新”经济的孵化地、集中区,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区。“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26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50亿元。

59.实现临港倍增。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通江达海”。围绕钢铁产业链延伸和数字化赋能,扩产能、增要素、降成本,提高上游资源控制能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国内领先、绿色高端”的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临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到2025年,实现产值1400亿元,单位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3.1%以上。

60.做强县域经济。兰山区巩固现有优势,突破战新产业、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建设首善之区。罗庄区坚持破立并举,争当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河东区立足两河之间的优越空间,推动城市更靓、乡村更美、产业更优,建设“品质河东”。郯城县、兰陵县依托区位优势、现有基础,争当对接长三角“三步走”先行区。沂水县、平邑县突出产业和人口集聚,建设市域副中心。费县争做县域经济新标杆。莒南县率先建成先进工业强县。沂南县加强与中心城区对接,建设工农联动、城乡融合试验区。蒙阴县重点壮大生态经济,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临沭县立足现有优势,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县。

(二)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61.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围绕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设施提质增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创建省级试点,培育一批工业、宜居、农业、商贸、文旅、科创、开放等特色强镇。高质量建设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微型产业集聚区为空间单元,实施清单管理,规范发展特色小镇。

62.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编制《临沂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加快省级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建设。提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在完成2000年前建成老旧小区改造基础上,确保完成2005年前建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的85%以上,力争全部完成。推动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6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打造全域“无废城市”。加大城市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争创国家海绵城市。全面推进老化燃气管道更新改造,202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

63.实施城市风貌提升行动。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合理布局蓝绿空间,建设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开展全省公园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城市增绿和绿化品质提升,市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彰显城市品牌、城市精神,提升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与管理水平,保留历史肌理、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开发建设高品质住宅,建设活力街区,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64.实施新型智慧城市提升行动。按照“123+N”的建设思路,集中构建城市大脑枢纽平台,打造城市大脑常态运行展示中心、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完善数据资源体系、算力服务体系、网络感知体系,赋能数字化场景应用。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加快建设以人为本、需求引领、数据驱动、特色发展的新型智慧城市。到2025年,力争市本级打造五星级标杆城市,60%的县达到四星级以上,全市建成智慧社区不少于300个。

(三)推动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65.提质文旅产业。提升打造文峰山—大青山等5条红色研学精品线路,建设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升级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打造“沂蒙乡愁民宿”;启动“蒙山康养”项目建设,加快激活蒙山旅游,打造蒙山“长寿名山·康养圣地”旅游品牌。支持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寻梦沂河”“琅琊夜画”等项目建设及“夜游沂河”投入运营。建设纪王崮墓群考古遗址公园、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提升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推动王羲之故居片区、沂南北寨汉墓旅游开发,加快沂水跋山遗址保护利用,打造临沂文化新地标。大力发展印刷版权产业,推进印刷产业园、版权产业园等建设。到2025年,全市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30亿元、225亿元,接待游客达到8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800亿元,新增AAA级以上旅游景区不少于10家,基本建成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

66.打响文旅品牌。持续举办“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中国书法临书大会、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及“同源”中国画作品展等重大节会,讲好沂蒙历史、红色、时代故事,展现临沂历史、时尚、繁荣的新形象。实施“红色沂蒙·时尚临沂”品牌提升工程,统一旅游宣传标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作用,调动旅游企业积极性,加大在长三角、京津冀、淮海经济区及省内等重点客源地区的营销推广力度,唱响“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旅游品牌。

七、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发展更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全力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提升供给质量,着力释放市场需求,更好服务畅通国内大循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全力提振消费

67.充分激发消费市场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推动重点消费暖流、文旅消费引流、中高端消费回流、新兴消费强流“四流汇聚”。持续增强消费供给,扩大汽车等大宗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便利二手车交易,创建二手车出口业务试点城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电商平台和家电生产、流通、回收企业作用,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培育一批家电售后服务领跑企业。丰富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提质发展养老育幼、体育健身、家政服务,拓展绿色消费、数字生活、文化旅游、生态体验等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68.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推进老字号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首店、首发经济。引进高端商贸项目,创建省级智慧商圈,培育兰山沂州里、河东沂州古城等特色商圈街区。加强乡镇商贸中心和县级物流配送中心等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丰富适合农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市集经济,让城乡烟火气更足、生活味更浓。

(二)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69.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聚焦重大战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滚动接续实施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突出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两新一重”以及民生保障,每年推动1000个以上省市县重点项目。落实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重点项目问题会商、要素跟着好项目走等机制,全力保障项目落地建设。加强投资运行调控,强化对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等重点研究、跟踪监测,确保投资运行在合理区间。

70.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用好专项债券资本金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全力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和申报,优化专项债券资金投向,提高项目集中度,加大对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带动作用,加大与央企、省属大型产业集团、头部创投机构合作力度。

71.打造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深入实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临沂市行动方案(2022—2025年)》,围绕打造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临沂模式“一个目标”,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现代化运输服务、智慧引领技术应用、集约节约绿色交通、完善行业治理和安全生产保障“五大体系”,推进铁路畅通联网、“畅享沂蒙”干线公路网、区域性枢纽机场等“十大行动”,重点实施京沪高铁辅助通道临沂段、临临高速、临滕高速、启阳机场航站楼改扩建等工程,建设临沂国际陆港、临空、临东、临港等综合货运枢纽,加快推动陶沟河、绣针河通航工程,构建“三网两圈两枢纽”的综合立体大交通格局。到2025年,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到330公里、1000公里,打造干线公路“153060交通圈”,力争实现“八县通高铁、县县双高速、乡镇二级路、户户硬化路”。

72.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完成双堠水库主体工程建设,新建沂水县辛子山水库、平邑县枣梨水库等小型水库,实施会宝岭、沙沟、唐村等大中型水库增容工程,论证实施黄山水利枢纽工程。加快推进莒南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高新区水系连通工程等水系连通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加强沂河上游段、沭河上游段、祊河骨干河道治理以及兰陵县西伽河、沂南县东汶河、平邑县温凉河、蒙阴县梓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开工兰山区柳青河大桥闸、郯城县北夹埠闸等11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完成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马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到2025年,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长度300公里。

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绿色低碳优能战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73.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促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因地制宜推动新能源多元协同发展,提升新能源装机比重。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优先发展分布式光伏,推进沂水、兰陵、河东等6个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建设。坚守生态和环保两条底线,稳妥有序推进风电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氢能开发利用,加快纯氢冶金技术研发,推广独立式或混合式加氢站和燃料电池汽车,引导氢能在物流业试点应用。合理推动生物质能应用,规范有序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科学开发地热资源。到2025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820万千瓦。

74.加快煤电机组更新改造。切实发挥煤电兜底保供作用,在确保电力、热力接续稳定供应前提下,坚持“先立后破”,大力推进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关停整合、上大压小,提升供热能力。加快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十四五”期间,建成大型清洁煤电机组70万千瓦,三类改造共完成100万千瓦,建设区域供暖调峰锅炉。到2025年,30万千瓦以下抽凝机组基本替代退出。

75.分类推进燃气机组建设。统筹天然气供给、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网稳定运行,因地制宜推进重型燃气机组、分布式燃气机组、“风光燃储一体化”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燃气机组价格机制,为能源供应保障和清洁低碳转型提供坚实支撑。到2025年,全市在建在运燃气机组达到10万千瓦左右。

76.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建设“五片区多环网”坚强网架,因地制宜建设多能协调互补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或区域能源管理系统。加快推进蒙阴县华皮岭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开展平邑县郑城、沂南县孙祖等抽水蓄能站点研究论证。积极发展电化学储能,探索推动压缩空气、飞轮、液流等储能方式应用。加快推动储能参与电网调峰,积极推广风光+储能、风光+储能+充电桩、风光+储能+制氢等技术融合场景应用。新增集中式风电、光伏项目按要求配建或租赁储能设施。到2025年,全市抽水蓄能及小水电装机规模达到124万千瓦左右,新型储能规模达到30万千瓦左右。

77.加强油气供应保障。加快天然气长输管线、支线、联络线建设,完成中俄东线、山东环网南干线、东干线等天然气管道临沂段建设,推进董家口至沂水至淄博等输油管道临沂段建设。积极推动鲁南经济圈油气设施一体化发展。持续提升临港开发区LNG天然气储备基地,合理布局城投富海等LNG储配站综合保障能力,加大海外LNG资源引进。到2025年,天然气长输管道达到500公里、新增管道气供应10亿立方米、油品管道达到500公里。

78.强化能源跨区域合作。落实“外电入鲁”提质增效行动,不断提高外电入临中省外来电规模和绿电比例。深化与“外电入鲁”送端省份及周边地市电力战略合作,推动签订跨区域长期购售电协议。提升既有通道送电能力,推进过境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到2025年,接纳外电入临中省外来电电量达到100亿千瓦时以上,接纳外电能力达到1500万千瓦。

(二)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

79.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精准对接“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合理确定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编制实施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整体谋划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80.建立绿色低碳标准化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实施节能减排“十大工程”,完善节能降碳激励约束政策,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争创省级碳达峰试点,做好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方法及标准研究。开展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建立蒙山区域碳中和示范区。推进蒙阴县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一键核算平台建设,探索开展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推动核算结果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金融机构贷款抵押等方面的应用。积极争取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收储调剂指标。抓好费县、蒙阴县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创建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工业园区。

81.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调查评价。开展全市林业碳汇计量评估,摸清全市耕地土壤碳储量本底,构建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资源调查、储量评估、潜力评价、技术标准”四大体系,定期开展森林、湿地、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和潜力分析。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到2025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82.打造碳捕集利用全链条产业示范基地。探索实施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工程,在具备条件的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探索建设大型示范项目,支持临港精钢基地先行先试开展钢铁行业二氧化碳综合利用。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利用废弃矿井等多样化低成本碳封存,拓展二氧化碳在大棚种植、冷链运输、高端化工品转化等领域应用场景。紧盯二氧化碳加氢制烯烃、芳烃等前沿技术,积极推进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示范工程。

83.开展近零碳试点创建活动。认真落实全省近零碳试点创建活动工作方案,以低碳基础较好、减排潜力较大的县区、社区和园区为突破口,开展近零碳试点示范建设。瞄准罗庄、临港、费县等区域,着力引进制氢加氢、氢燃料电池和氢能装备制造等项目,积极打造氢能零碳园区。完善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建设管理机制,积极创建绿色城镇、绿色社区。

84.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扩大节能环保汽车、节能家电、高效照明等绿色产品供给。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全面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强化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引导企业深入执行绿色采购指南。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和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打造宜居绿色低碳城市。到2025年,全市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

(三)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85.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高质量完成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岸堤水库、沂河、沭河等流域综合治理,推动云蒙湖、许家崖水库申报国家“美丽河湖”,打造蒙阴县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因地制宜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重要河湖、城市河流等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到2025年,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

86.开展科学绿化攻坚行动。开展“绿满沂蒙”科学绿化攻坚行动,节俭务实推进城乡绿化,打造科学绿化生态样板。以国家级、省级公益林为重点,改造提升低质低效林、退化防护林,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精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林地占补平衡试点,积极争取国家储备林政策,探索建立林权收储中心。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严格落实《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实施封育保护行动。到2025年,全市完成科学绿化示范工程5万亩。

87.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严格用水总量强度“双控”制度,持续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完善市级节水标准体系,建设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加快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积极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比例。到2025年,全市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在18.83亿立方米以内,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0.65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0%,水土保持率达到76.5%,全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率达到100%。

(四)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88.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动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防控。继续实施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绩效分级管理,推进钢铁、焦化、水泥、化工等行业重点企业争创A级。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和单一低效治理设施专项排查治理,推广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持续推动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和深度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等重点工作。到2025年,在完成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目标前提下,力争细颗粒物(PM2.5)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8.9%,臭氧(O3)浓度上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

89.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健全完善排污监管的长效管理机制,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建设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开展冬春季河湖水质保障提升专项行动,实施“夏病冬防”。实施汛前河湖水质隐患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解决汛期水质污染问题。在完成水质考核年度目标前期下,力争提前实现2025年国控断面优良率达到100%的目标。

90.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将可能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关闭搬迁企业地块纳入监管范围,确定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全面排查、坚决防止污染项目向农村地区转移。2025年年底前,配合完成省生态环境厅17个典型行业涉及临沂的在产企业(园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试点,完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

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遵循市场规律、善用资本力量、加强系统集成,以政府有为带动市场有效,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91.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企业强化战略资源整合能力,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积极参与先行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在市属企业开展全面对标一流质效提升工程,建立寻标对标创标工作机制。实施重点市属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一企一策”制定行动方案。建立以“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持续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80%新增投资投向战略性、引领性、基础性、保障性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92.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健全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和管理提升行动,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推荐青年企业家参加省“导师制”培育活动。支持企业参与产业政策制定修订,畅通规范化参与渠道和机制。

93.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畅通要素双向流动渠道,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高效配置。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入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鼓励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三年累计盘活闲置低效土地33000亩。坚决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引导劳动力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激发技术要素供给活力,促进数据共享开放,推进能源、交通、公用事业等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94.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密切跟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情况,按照省改革进展和部署要求及时开展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建立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市以下财政体制。持续加大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革命老区转移支付等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的争取力度,切实提高基层财政保障能力。用足用好上级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财政政策,引导县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

95.创新发展金融产品。开展环境权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消费信贷等金融创新,扩大绿色贷款规模。推动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整合绿色低碳领域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分类分级构建规模化、体系化基金群。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高质量推进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政银企合作,加大金融对先进工业的支持力度,三年累计新增工业贷款突破400亿元,每年新增担保额220亿元以上。到2025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2500亿元、11700亿元。

96.实施碳金融发展三年行动。用足用好中央碳金融货币政策,探索转型金融支持工具,建立差异化授信、投融资政策体系,开发符合行业转型路径和客户偏好的信贷债券保险产品。依托“两高”行业电子监管平台,建立高耗能、高排放重点企业工业碳账户。

(三)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97.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营商环境迈向国内一流”,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施《临沂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制保障。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化管理。创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深入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十项行动,积极构建诚信临沂。持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98.实施数字政府强基工程。构建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以“一次办好”改革为抓手,聚焦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深化“双全双百”工程,大力推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提升政务服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水平,推动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快速兑现。到2025年,电子证照证明、“居民码”、“企业码”在各领域全面应用,打造“无证明城市”。

(四)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

99.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落实〈区域经济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先期行动计划》,积极拓展数字经济、数字金融、服务贸易、文化贸易等领域合作。用好“选择山东”云平台,积极参加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中国企业论坛等重点活动,举办第12届东亚地方政府会议,办好RCEP区域(山东)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

100.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聚焦主责主业,提升开发区核心承载功能,培育开发区“一号产业”。加快有机更新和扩容利用,不断提升开发区经济产出能力和骨干企业产业效益,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年均增幅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支持开发区产才融合,创建人才引领型开发区。强化动态管理,落实差异化评价体系,调动开发区发展积极性,使开发区成为最有效率、最有活力的功能区。发挥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优势,加快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销售服务“五大中心”建设,壮大主导产业,培育跨境电商、保税维修、保税研发等新业态。

(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101.推进贸易强市建设。实施出口质量提升行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出口,促进绿色贸易加快发展。实施进口贸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完善进口贸易促进体系,壮大进口主体,优化平台载体,扩大绿色低碳装备进口,加快建设临沂国际贸易中心、进口商品中心。开展国际市场碳关税影响分析,用好贸易救济规则,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打造中国(临沂)国际数字易货之都。用好综合保税区开放平台,加快跨境电商主体培育,发挥公共海外仓“桥头堡”作用,积极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扎实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每个县区至少布局1处跨境电商产业园。

102.提升制造业利用外资水平。聚焦绿色低碳、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链招商。用足用好省重大外资项目奖励、省重点外资项目要素保障机制等政策,加强重点外资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产全过程服务。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比重每年均达到35%以上。

103.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对接国际绿色贸易规则,鼓励企业获得节能、低碳等绿色产品认证,有序降低出口商品碳含量。深化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对外投资合作,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绿色清洁能源项目。实施“境外经贸合作区+”行动,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与海外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低碳等领域跨国并购,引导国际优质要素回归发展。到2025年,对外投资合作企业主体达到150家,建成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培育10家本土跨国公司。

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汇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构建以沂蒙红色文化为标识、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先进时代文化为引领的传承创新体系,着力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建设文化强市。

(一)传承红色基因

104.发扬光大沂蒙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弘扬沂蒙精神的着力点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办实事上,践行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围绕“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基本内涵,挖掘阐释沂蒙精神核心要义、时代价值,持续推出理论研究成果。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创作推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文艺精品。发挥沂蒙干部学院作用,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依托流动党员党委建设沂蒙精神展馆,打造辐射全国的红色教育品牌。大力宣传群众身边的沂蒙精神传承人,培树更多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推动沂蒙精神进机关、进党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校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二)深入推进文明临沂建设

105.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牵引推动文明创建活动提质增效。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构建全面全域全民全程创建格局。到2025年,新创建市级文明村镇150个、市级文明单位180个、市级文明校园120所。

106.持续深化文明培育。统筹推进美德临沂和信用临沂建设,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实施军校共建,推进国防教育进校园。改进创新典型选树管理,建立完善典型礼遇关爱机制,深化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临沂好人等典型选树宣传,持续擦亮“沂蒙人就是好”工作品牌。到2025年,组织两届全市道德模范选树,选树道德模范40名、临沂好人150名。

107.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推动“五有”标准全覆盖,推动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提质扩面、提档升级。持续深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在全市各县区、乡镇(街道)推广使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大力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08.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积极推动兰陵古墓、跋山遗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动跋山遗址申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施一批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工程。大力发展非国有博物馆,依托观唐温泉、卧虎山、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等景区各类博物馆探索打造博物馆群。开展非遗抢救性保护,完善非遗名录,培育打造非遗工坊,创建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编制《临沂市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抓好沂南县全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

109.打造“山东手造·产自临沂”区域公共品牌。推进“山东手造·产自临沂”工程,抓好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临沂馆、临沂奥体中心手造展示中心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文创企业做大做强,打造郯城中国结、临沭柳编、费县手绣等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手造产业集聚区。

(四)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10.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以“沂蒙四季·活力临沂”品牌为统领,组织开展“乐享沂蒙、舞动沂蒙、戏聚沂蒙、书画沂蒙、悦读沂蒙、匠造沂蒙、玩趣沂蒙”系列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积极推进城乡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深入实施“两个一千”基层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力争50%以上公共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以上标准。持续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和“送公益电影下乡”等活动。扎实推进应急广播体系、乡镇数字影院等设施建设。

111.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提升。牢记弘扬沂蒙精神使命,精心选题创作革命题材柳琴戏《辛锐》,推出《沂蒙这片热土》姊妹篇,打造2-3部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型舞台艺术精品。以《沂蒙这片热土》为蓝本打造情景党课,开展送情景党课进机关、进党校活动。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工程,推出一批有温度、接地气的群众性文艺作品,2023年推出20部左右精品剧目。加大影视作品创作生产力度,推进电影《大突围》、电视剧《沂蒙人家》等拍摄制作,创作一批网络影视作品。

(五)增强文化传播影响力

112.建强全媒体传播矩阵。创新宣传方式,建立以新媒体生产传播为中心的全媒体指挥调度机制,打造中央、省市县媒体和商业平台、政务新媒体、“三支队伍”(宣传文化系统干部、网评员、网红)宣传矩阵,实行一键统发,集中发声,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深化市级媒体改革,用好“12345·临沂首发”,推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提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现与社会综合治理、政务服务、智慧城市、民生服务热线等平台数据对接,提升服务功能。

十一、坚持人民至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办好民生实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开创民生优享的社会发展新局面。到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2.2左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左右。

(一)促进居民就业和增收

113.实施居民收入、中等收入群体十年“双倍增”行动。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多措并举增加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共同富裕政策体系,打造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新样板。

114.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创业沂蒙·乐业临沂”建设,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让就业更加充分、更有价值、更有尊严。有效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规范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开展常态化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深入推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三年累计创设10万个城乡公益性岗位、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115.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初创实体支持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创新载体建设,争创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组织开展创业大赛等创业活动。加强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乡创平台建设,设立返乡创业工作站,打造乡村振兴沂蒙乡创品牌。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

(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16.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全学段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实施思政课课程体系拓展、教师培优育强、教学提质创优、教研科研助力、实施赋能增效、学院强基固本“六大行动”。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推动中小学全环境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17.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县域高中3个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健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力争30%的县区达到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严格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或通过政府购买学位方式提供。

118.着力完善教育保障条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市级财政教育投入只增不减,统筹实施各类教育工程项目和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确保应助尽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推进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三)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119.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建设临沂市疾控中心等项目,提升全市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人均经费标准,扎实做好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深入实施健康临沂行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20.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整体谋划和规划建设,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30%以上达到推荐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为重要载体,全面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121.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支持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肿瘤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提升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水平,推进市妇幼保健院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合创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实施医疗服务能力“拔尖工程”,推进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梯次上升。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动态建设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00个左右。

122.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加快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建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提升临沭县、平邑县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辐射带动能力。到2025年,力争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公办县级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沂蒙优秀中医药专家评选,培养、推介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推动中医药向健康食品、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领域跨界延伸,培育一批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加快构建“中医药+”融合发展新格局。

123.加快建设体育大市。持续办好临沂马拉松、沂河体育节等品牌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推进城区、县乡“双四一”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以筹办第26届省运会为牵引,优化竞技项目布局,强化备战训练,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园区),持续办好山东体育用品博览会,提升中国体育用品城影响力,推动“体育+”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24.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优化生育政策,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对托育服务机构按照当地政府普惠指导价招收3岁以下幼儿的给予补助。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计划,保持妇幼健康核心指标稳中有降,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125.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普惠养老服务,推进互助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加强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80%以上,城乡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全覆盖,争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城市。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鼓励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培育行业龙头和标杆企业。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加快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五)增强社会民生保障能力

126.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政策,推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精准扩面,努力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完善门诊保障机制,开展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完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实现基层医保服务站点乡镇(街道)全覆盖。到2025年,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97%,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1万人、119万人。

127.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分类做好社会救助,确保“应救尽救”。落实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有序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用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物价波动影响。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扎实做好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基本生活费发放工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十二、统筹发展和安全,打造和谐平安临沂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守牢粮食、能源、金融、生态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一排底线”,显著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底线思维,为现代化强市建设塑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一)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128.筑牢疫情防控底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实施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全覆盖。

129.筑牢安全生产底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交通、矿山、危化品、建筑、消防、民爆、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实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和整改闭环销号管理,全面落实国务院“十五条”硬措施、省“八抓二十项”创新措施,坚决防范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持续保持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130.筑牢食药安全底线。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扎实推进“食安临沂”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全过程安全监管,以食品、药品、疫苗安全为重点,构建全域覆盖、全链贯通、全面协同的监管机制,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强化生物安全等全链条风险管控,完善生物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

(二)确保经济运行安全

131.保障粮食能源安全。统筹抓好市场化收购、政策性收购,促进粮食流通,确保每年从生产者收购量和流通总量分别达到339万吨以上、1790万吨以上,建立并保持市场供应量15天以上的市级成品粮油储备,建设省级区域性粮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统筹非化石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电力供应链、内外协同的煤炭供应链、海陆兼备的油气供应链,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发现和储备一批战略性矿产资源富集区。

132.妥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依托省“金安工程”等大数据平台,加强金融运行监测和重点领域风险分析研判,有效防范化解企业债务、政府债务、地方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私募基金等领域风险,高度警惕新经济领域风险,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风险。

133.完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用好全省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提升监督管理、指挥救援、应急决策等功能。完善科技、金融、贸易、粮食、能源、就业、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防控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各类事故和自然灾害,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加强经济运行调度调节,强化重要经济指标动态监测、分析研判、预调微调,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三)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134.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动资源力量下沉、治理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微治理”,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12345·临沂首发”,建强市县乡综治中心,健全“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

135.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健全舆情快速联动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网络安全检测平台,提升网络安全整体防护能力。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深入开展“警种联动、警保联控、警民联防”合成化巡防联控,依法打击和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风险。

十三、保障措施

136.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各环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地方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纵深推进“学悟见创”活动,激励全市党员干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大力选拔敢于担当作为、善于改革创新,敢闯敢试、表现优秀的干部。提升干部能力素养,大力发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37.建立高规格推进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的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强化工作职能,加强工作力量,负责政策研究、产业引导、项目谋划、督导落实等工作。

138.建立完善推进体系。坚持工程化推进、专班化运行,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出台关于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体系的工作方案,牵头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任务,明确项目清单、政策清单、责任清单。各县区、各部门(单位)和各市属企业等同步制定本区域本领域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年度工作任务。各县区健全完善相应工作机制,构建统分结合、责权明确、运转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

139.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围绕科技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标准化创新发展等领域,加强与省直部门衔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探索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增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强化市场化政策工具,鼓励财政金融协同发展,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与土地、价格、生态环境、社会等公共政策形成合力,引导更多资源要素投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库,制定市重大项目谋划领域指引清单、市重大谋划项目清单,对入库项目实行年度集中遴选、适时动态调整。选择有条件的县区、园区和企业,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综合示范。

140.加强评估督导考核。构建监测、评估、督查、考核闭环工作链条,建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体系、目标指标体系,加强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检查,用好用活督查考核结果,充分发挥好激励约束作用。强化目标指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跟踪监测、总结评估,对推动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地方和部门,在资金、用地、能耗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工作推进不力的,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

141.营造浓厚社会氛围。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及时深度报道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和亮点特点,不断增强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注重发现和总结典型,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充分调动各方智慧和力量,用好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智库平台等智力资源,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

100
版权保护声明:炉具网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联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