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5日上午,国际能源署IEA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联合在京召开了《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同期发布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展望2018》执行摘要。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郑剑、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部主任Paolo Frankl、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等领导专家出席发布会。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副秘书长任彦波应邀出席发布会。
《可再生能源市场报告2018》认为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中被忽视的“巨人”。2017年在全球消费的可再生能源中,半数源自现代生物质能,其贡献是太阳能光伏和风能总和的4倍。最终能源消费统计中的现代生物质能(不包括传统的生物质利用方式)大多应用于建筑和工业供热,其余则是在交通运输行业和电力行业。在预测期内(2018-2023),生物质能将引领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增长。
与会专家认为,稳健的可持续框架是促进生物质能增长的关键所在,只有那些能够减少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且可以避免造成不可接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影响的生物质能,才能在未来的能源系统低碳化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稳健的可持续治理和执法必须是生物质能配套政策的核心支柱。
为更好推动生物质能的发展,发布会现场,与会专家对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一是对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定位。在社会上、甚至部分业内专家和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大家一谈起生物质能,首先认为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类,其实这种认识是有一定误区的。首先,生物质能源工程是一项环保工程、民生工程、“三农”工程和城乡基础设施;其次才是能源工程。能源只是城乡有机废弃物在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处理过程中的能源化利用。生物质能的环保、民生和社会属性要远远高于其能源属性。
二是未来生物质能源的“用武之地”。生物质能与风电、光伏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发电不是其主要利用方式,它的主要用途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清洁热能和交通燃料。生物质能的利用要侧重于用户端,在消费者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之间形成一个多能互补的高效能源利用体系。
三是要转变生物质能发展理念。生物质能是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现阶段不是探讨产业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国家层面要统筹考虑生物质能产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振兴乡村战略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应发挥的作用。社会各界对生物质能源的综合效益(环保、民生、社会、扶贫、经济等)要有一个正确认识,若单从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来讲,它是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四是生物质能政策的完善和落地。近几年国家也出台了不少针对生物质能源发展的产业政策,但到了执行层面(县市级)就大打折扣,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例如:国家鼓励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但地方政府照搬燃煤供热价格政策体系,且热力管网由第三方实行特许经营,这就为推广生物质热电联产模式设置了很难逾越的壁垒,希望行业主管部门在完善生物质能产业政策时,更多的考虑一下政策如何更快、更好、更容易的落地和执行。
五是创新与行业自律。目前生物质能产业规模与风电、光伏产业相比规模还是偏小,行业盈利模式单一,利用方式多元化,产业聚集度较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甚至个别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排放不达标现象时有发生等,这些诸多因素都制约着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行业组织要凝聚共识,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和加强自律,让政府放心,百姓安心,企业舒心。协会要利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加强横纵联合,提升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水平,发挥好政府智库作用,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机制的创新。让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社会等多方携起手来,共同提升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质量和经营水平。
扫码申请加入
农村清洁取暖赋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