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具网讯:“我部正牵头起草《关于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拟充实完善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积极构建有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政策和社会资金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并强化监督指导,推动地方科学规范安排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近日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284号建议的答复中,财政部披露以上信息。
在减碳过程中,资金支持不可或缺。根据不同机构预估,到2060年,我国需要在低碳相关领域投入的资金,少则70万亿元左右,多则超过130万亿元。面对巨大市场,钱从哪里来,又该如何用?
绝大部分资金需依靠社会资本
财政部方面称,目前已通过多项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具体包括:为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化应用,由中央财政对光伏、风电等发电上网按发电量和固定电价给予补贴;通过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充电桩基础设施奖励、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支持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公共建筑节能等;支持做好工业节能标准、节能监察等工作;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重点区域燃煤锅炉及工业窑炉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同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得到减排……在此基础上,中央层面暂不宜新设“应对气候变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司长陈洪宛也在稍早前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实体经济大规模向低碳、零碳转型,需要大量绿色、低碳投资。“其中,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动员社会资本实现。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我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和储能技术等领域需要投资70万亿元,这是绿色金融领域面临的重要机遇,也是资产管理行业面临的重要机遇。”
根据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的测算,所需投入更高。“联合国有关机构测算,实现《巴黎协定》所确定的目标需要92万亿美金投入。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大致需要136万亿元投入,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实践证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是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培育带动新的产业和市场。”
低碳产业有望撬动近百亿元级投资
新的产业和市场机遇何在?中国投资协会和落基山研究所预测显示,到2050年,再生资源利用、能效、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及数字化等最具潜力的热门领域,市场规模或接近15万亿元。同时,这些领域将直接或间接撬动绿色基础设施投资约70万亿元,诸如容量持续增长的跨区输电通道、数千万量级的5G基站、加氢站及电动汽车充电站等。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化石能源项目正面临日益增长的资产搁浅风险,进而重新思考投资组合及优先顺序。”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举例,再生资源利用集中在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再生、秸秆等废弃物能源化利用,以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等领域,未来5-10年将迎来投资价值变现的井喷期。当务之急是抓住技术和商业模式突破口,挖掘规模化解决方案。比如,对于高耗能产品再生,既需关注地方资源回收政策带来的市场机会,也要从模式上鼓励原料生产、回收及处置企业的产业链整合,简化业务流程以提升成本竞争力。
同时,一位金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零碳产业具有资本价值大、技术以硬件为主、技术路线惯性大及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投资者要充分预判其不确定性。“如果说前期还可依托政策引导,到了发展中后期,市场是主要推动力,需长期协调部署生产效率提升、产品优化、应用场景拓展和辅助服务设施。此外,这些领域所处的发展阶段、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不同,投资者要充分识别不同阶段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主要突破口、趋势走向及核心驱动力等,也应综合考虑包括宏观经济发展影响、行业成熟度、消费理念等在内的外部因素。”
要重视绿色金融的支持作用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绿色金融是满足投资需求的重要途径。“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政府要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和鼓励性经济金融政策,向市场和社会传递清晰的信号,建立稳定预期,发挥公共资金杠杆作用。企业要主动布局新产业、创新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这些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谢振华表示。
上述金融行业人士也称,在启动不久的全国碳市场中,金融机构嗅觉最敏感、反应最快。“碳”一旦有了价值,也属于一种有价资产,同样需要配置和管理。“金融可实现资源跨时间、跨空间的配置,碳市场特别需要金融资源介入,为能源企业提供更多配套融资服务、更灵活资产管理。但同时,量化项目的‘绿色’程度仍是一项难题。从需求角度开发,很难实现可匹配资金投放的效率和准确度,要避免对项目‘漂绿’的做法。”
“我国拥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最大的碳市场,如果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金融与碳市场,将能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提出,能源体系减碳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绿色金融手段则可加速这一进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撬动百万亿级投资,但这么大量的投资不可能凭空而来,也不会凭号召就能实现。每项投资都需要导向、算账,算账就必须有依据、需要碳市场给出信号。因此,碳市场既要满足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也需包括更多衍生品交易,帮助企业及投资者实现跨期贴现、套期保值、合理套利与风险管理。”
找生物质成型燃料、洁净型煤、电供暖设备、壁挂炉、秸杆捆烧直燃锅炉、生物质锅炉、生物质炉具、洁净煤采暖炉、空气源热泵、蒸汽发生器,到2022暖博会、清洁取暖博览会。
扫码申请加入
农村清洁取暖赋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