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秘书处

特别策划 | 能源要革谁的命?

中国炉具网    作者:管理员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日期:2021-01-19 09:20:12    浏览:676
100

        中国炉具网讯:“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清洁能源比例不断提升,能源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展望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持续升级,能源供给结构与布局更趋合理,能源技术领域涌现更多自主性创新,能源体制革命持续深化,能源国际合作围绕共建共商共享结出更多硕果。

        能源革命 绿色先行

        能源绿色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思想。他深刻揭示了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阐明中国能源发展的内在规律,指明了中国能源发展的方向目标。

        “十三五”期间中国能源革命取得明显进展,对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世界绿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能源革命提出的新挑战,特别是面向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全球发展态势,中国将通过加快能源革命,做好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以科学的供应满足合理的需求,持续优化区域能源布局,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十三五”成效显著

        能源问题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全局,关乎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十三五”以来,中国加快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减少煤炭消费,稳定油气供应,大幅增加清洁能源比重,持续推进中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革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扎实推进产业和能源消费的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十三五”制定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及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有效推动了我国能源消费低速增长、能源结构优化。201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48.6亿吨标准煤,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约57.7%、比2015年下降6个百分点,石油约占18.9%、较2015年略高0.6个百分点,天然气约占8.1%、提高2.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约占15.3%、提高3.2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发展和对煤炭替代,取得明显的碳减排效果。“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的碳减排量近7亿吨二氧化碳,五年累计减排约35亿吨二氧化碳。

        综合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重点耗能行业能效不断改进。2019年,中国单位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87.1%(以2015年价格计算,约0.55吨标准煤/万元),能效实现稳步提升,“十三五”规划目标有望实现。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近500万辆,实施国V机动车排放标准,基本实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同标准。

        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能源领域循环发展。2017年《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发布实施,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循环发展的主要指标,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有效循环型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城市循环发展体系继续完善。探索实施互联网加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商业模式,推动静脉产业加快发展,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建立重点品种的全生命周期追溯机制。

        扎实推进能源清洁化和低碳化发展,多元化供应体系基本形成。中国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完善,能源生产总量、煤炭产量、电力装机规模及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2019年,中国进口原油、天然气、煤炭分别为5.1亿吨、1352亿立方米和3.0亿吨。能源进口来源呈现多元化,2019年石油进口来源国达到43个,天然气进口来源国达到31个。

        煤炭清洁高效生产利用水平提升,非化石能源较快发展。产业格局继续完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4年至2019年,我国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9亿吨,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3000万千瓦以上,建成14个大型煤炭现代化生产基地(产量之和占比达90%)。“十三五”前四年,国内能源供给增量为5.1亿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贡献度达50%左右。同时,氢能等新能源较快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逐步受到重视。

        全国统一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智慧能源生产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进展,“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互联互通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19年,我国天然气干线管道里程超过8.7万千米,一次输气能力超过3500亿立方米/年。原油和成品油管道布局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西油东送、北油南下、沿海内送”格局。截至2019年,我国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里程分别达到3.0万千米和2.8万千米;截至2019年,我国累计建成27座地下储气库,有效工作气量102亿立方米。能源生产与通信领域加速渗透,能源生产智能化系统建设有序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智慧矿山”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扎实推进能源科技和装备创新突破,带动能源及相关产业升级。先进能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不断创新,绿色能源技术实现大规模推广。中国能源技术逐步显现从跟随模仿到并行引领的转变,走上洋为中用、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油气开采领域,三次采油和复杂区块油气开发等技术和装备达世界先进水平,随钻测井、连续油管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等技术取得较大进步;油气储运领域,长输管道电驱压缩机组等成套设备基本实现自主化,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技术和复杂地表气候条件管道设计、储气库建设技术实现突破。清洁能源发展与油气替代领域,新能源汽车、液化天然气(LNG)重卡及船舶改造、清洁成品油生产、炼油化工一体化、烯烃原料多元化和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生产等技术进步明显。

        能源新技术支撑商业模式创新,新模式推动重构新型能源生态圈。能源互联网新技术不断出现,以及国家级首批55个“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逐渐落地,有力地支撑商业模式创新,通过资本、产权、人才等市场提高参与方的积极性,促进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资金流等“多流融合”,创建了能源营销电商化、交易金融化、投资市场化等新型商业模式,推动形成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综合能源公司(IEC)。

        扎实推进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现代能源治理体系初具雏形。能源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向深水区迈进,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十三五”期间,国家全面统筹能源领域改革开放,推动全国及各地能源市场、管理与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电力体制、油气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市场化程度得到提升。推动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引入社会资本开展油气勘探开发;组建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推动各级各类长输管道、省级管网运输与销售分离和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城镇燃气领域、成品油下游环节进一步放开,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结构更趋多元。

        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市场价格体系初步成型。国家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总体思路,稳步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热力等能源价格改革,逐渐建立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推动能源等相关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同时,上海、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在国内油气交易产品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工作整体有序推进,能源监管得到加强和完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比例超过70%,煤层气矿业权审批及石油炼化、LNG接收站、加油站等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权限陆续下放到省级乃至地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能源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升。陆续发布《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等相关政策,电力、油气管网环节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机制继续完善。

        扎实推进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积极推动全球能源治理进程,国际能源事务话语权得到增强。参与多边合作机制30余项,与国际能源署(IEA)、国际能源论坛(IEF)及国际能源宪章(IEC)等多边机构开展密切合作。广泛开展双边合作,积极参与更加有序、更加包容的全球能源治理架构建设。建立双边合作机制50余项,搭建了中国—欧盟对话机制及中欧能源合作平台、中国—欧佩克高级别能源对话机制,定期召开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工作组会议、中国—瑞士能源工作组会议、中国—瑞典能源工作组会议等。

        高水平开放格局初步显现,能源进口通道逐步完善。中国实行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营造更加公平透明、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坚定践行高水平开放,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先后修订了一系列关于外资准入的政策,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能源进口长期坚持通道多元、海陆并举、均衡发展的思路,“十三五”以来中国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持续推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能源国际合作取得成效,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与阿盟、东盟、非洲和中东欧国家加强合作,建立了四大区域能源合作中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以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国际和区域组织新建双多边能源合作机制近40项,签署能源合作文件100余份。重点领域合作全面深化,海外油气合作不断拓展、核电项目“走出去”取得进展,有力促进了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尤其是依托自身优势、以相对低成本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装备和服务供应国际市场,有效推动了全球能源转型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推动绿色复苏将加快绿色能源发展步伐。“十四五”开始,中国将致力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使得能源绿色转型变得尤为迫切。国内外环境突变,中国能源革命面临历史性挑战,也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面临继续深度推进节能减排的机遇与挑战。满足能源需求的消费方式不断创新,给高效绿色能源大规模应用带来机遇。能源利用与现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能源消费模式创新有望创造巨大需求空间。绿色能源利用新方式大规模推广应用,全社会能源消费升级,大力拓展能源利用空间。“煤改电、煤改气、煤改热”因地制宜、积极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逐步在热力管网覆盖以外的郊区和农村普及;煤炭清洁利用、提高机动车燃油经济性、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生物质能高效利用等技术逐步突破和应用,或将持续促进全社会的能源消费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部门长期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力,而当前伴随工业化进入中后期、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终端用能特征正发生显著变化。近年来,工业领域认真落实节约优先方针,积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了工业部门整体用能效率。工业体系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向转变,促使工业领域在终端能源需求中的占比稳步下降,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用能占比上升且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优化。

        推动能源供给革命,面临加速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化的机遇与挑战。区域发展战略引领中国发展区域布局,重点区域绿色能源转型具有良好机遇。近年来,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城市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连同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构成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新布局。各地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速建设,给城市区域能源系统朝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带来大好机会。

        能源供给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绿色能源持续快速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化石能源一直在能源供应中占据主导地位,化解过剩产能难以完全落实到位。2019年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占比达81.2%,虽较2010年下降8.4个百分点,但供应量不断增加,主导地位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产能过剩近年来一直是化石能源产业的痼疾。非化石能源发展仍存在不少障碍,分布式能源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当前非化石能源发展总体比较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阻碍,“弃水、弃风、弃光”问题虽有改善但仍有不足,水电、核电发展不及预期。

        区域能源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能源运输通道和调峰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增大。资源富集区域的能源发展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仍不匹配,发达地区能源与经济长期以来难以协同发展。能源应急储备体系建设滞后,石油储备规模尚未达到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基准线”;供气企业、燃气企业和地方政府还未建成分别不低于年供气量10%、5%和3天的储气调峰能力;电力系统调峰能力难以适应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要求,电网整体安全难题亟待研究破解之道。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面临多方联合攻克核心技术的机遇与挑战。5G等现代技术加速融入能源技术领域,给核心装备和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升级带来机遇。随着5G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深入研发,以及5G技术国际标准和生态系统的逐步构建,能源生产输配利用各环节均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可望加速撬动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能源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装备制造领域的产品附加值,关键能源信息装备制造环节收益或将高于研发与营销服务环节,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能源高端装备产业,有望大大拓展其未来市场空间。综合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不断推出,新型技术和重大装备创新可望推动能源领域加速变革。

        国际绿色能源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中国能源技术在支撑绿色转型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国际绿色能源技术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以绿色为主要方向的新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主要经济体均把绿色能源技术创新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能源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并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后绿色复苏的重要方向。核心技术制约绿色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仍有一定难度。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页岩油气、氢能、储能、核能综合利用等技术和产业在中国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但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及材料均不同程度地依赖进口,从而制约产业大规模快速发展。

        能源产业发展的传统技术思维突破困难,有效打破不同能源行业间壁垒仍有难度。在传统发展模式下,能源领域分别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部门为核心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技术体系。计划经济条块分割的传统方式虽已严重不适应“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造成技术转让和交流合作渠道不畅,但大量传统能源系统形成的固化效应还会继续存在。中国能源科技整体水平与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要求尚有差距,能源产业链、价值链与技术体系融合和协同度不高,严重制约着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及迭代。

        推动能源体制革命,面临深化电力和油气体制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全面推进能源体制革命的理论遵循更加丰富。2015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20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进一步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和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有力推动“管住中间、放开两头”能源格局加快创建。能源体制革命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催生革命内生需求,实现以计划和行政为主的能源监管方式向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监管方式转变。

        管网大规模高效建设难度增大,管道等基础设施统筹调度管理难题待解。新成立的国家油气管网公司面临长期合同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中短期内建成公平开放市场体系的难度很大,交易中心有待有效发挥作用。油气现货交易中心仍处于发展初期,交易服务等配套机制尚未健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仍未形成,参与主体少、交易不活跃等弊端还很突出,存在“线下先商议、线上走过场”现象;交易中心产品设计不够丰富,管输容量、储备容量等还没有纳入产品设计范畴,难以全面满足市场的各类交易需求。

        推动能源国际合作,面临世界能源格局深度调整的机遇与挑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延迟,但主要经济体已逐步形成绿色复苏共识。“十四五”期间,中国将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规划绿色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以2030年前二氧化碳达峰为引领持续推进能源绿色转型;积极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绿色供应链发展,加强绿色产业国际合作,着力推动实现全球尤其是区域绿色繁荣。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能源市场矛盾,激发国际能源格局的深度调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世界陷入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加剧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疲软,国际石油价格跌幅历史最深并宽幅震荡,危及许多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全球能源领域大国新型竞合关系正深度重构,未来全球能源有效治理面临诸多困难。能源领域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努力受到逆全球化的影响,各国基于国家安全目标和自由裁量权的投资审查不同程度地加强,实现生产国与消费国利益平衡、确保能源系统安全,以及能源产品流动的不间断、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复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虽已大幅放宽外资准入条件,但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仍任重道远。近年来中国虽不断提升外商投资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但能源领域对外开放力度和进度相比于其他行业仍比较缓慢,实际效果不及预期。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压力,使得能源领域高水平开放的难度有增无减。随着能源领域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以及在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加强监管能力、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仍面临很大挑战。

原标题:特别策划:能源要革谁的命?

100
版权保护声明:炉具网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联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