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秘书处

杜祥琬院士:能源结构有所改善,但还不够革命性

中国炉具网    作者:朱妍    来源:中国能源报    日期:2020-11-18 08:35:57    浏览:704
100

        “近年来,我国能源的快速增长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效虽有明显提高,但差距仍大;能源结构有所改善,但还不够革命性。产业偏重、能效偏低、结构高碳的粗放增长方式,导致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只有从能源转型着手才是治本之策。”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近日召开的“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上指出,能源行业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型和创新重任。

        首先要转变能源供给、消费观

        多位专家提出,转型首先源自观念与思维的转变。

        “谈及‘能源安全观’,通常理解为科学供给、保障合理需求。而现在,能源安全已不仅限于供需安全,还要注重环境安全、气候安全,确保大气、水环境等可持续,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杜祥琬说。

        我国的“能源资源观”也要更新。杜祥琬表示,“富煤、贫油、少气”的传统认识,现已跟不上发展要求。“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技术能力、成本下降等因素,共同推动非水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由最初的‘微不足道’发展为现在的‘举足轻重’。目前,风能和太阳能的已开发量远低于技术可开发量的1/10。这意味着,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体系,资源基础丰厚。”

        杜祥琬还称:“作为主要负荷区,我国中东部地区往往认为自己负荷重、资源缺。若能转变习惯,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可再生能源并实现高比例自给,就可缓解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压力。”

        除了供给,还有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认为,在碳中和的新目标下,能源转型要从需求侧做起,节约能源、减少能源需求是基础所在。

        “实现碳中和情景,主要依靠风电、光电、生物质能源等。这就要求化石能源需求尽可能最小,以降低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以及碳汇等压力。尽可能减少末端对燃料的依赖,能源输送路径由过去‘燃料-热量-电力’转为直接使用电力或由电力到热量的方式。”江亿表示,降低终端能源需求,消费观念及模式的转变很关键。

        “跳过油气时代”存争议

        有了思路,具体如何实施?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副总经理刘宏斌认为,对于我国而言,煤炭仍是一定时期内的能源消费主体,但中短期内,其消费将进入平台期并早于世界达峰,2025年后持续下降;近年来油气资源生产能力不断回升,但因天然气需求增幅较大,供应增长幅度仍难以跟上需求增长;新能源则进入规模发展阶段,2021-2025年均增量有望超过4000万吨标准煤。

        结合能源安全形势,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进一步提出“洁煤、稳油、增气、强新”的路径。具体而言,第一步是2021-2035年,以天然气为桥梁,加大高碳能源清洁减量利用,加快清洁能源高效规模利用,“天然气+新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0%;第二步是2036-2050年,以绿电、绿氢为桥梁,力争到2050年一次能源自给率提高到95%,“天然气+新能源”消费占比升至50%以上。

        但也有不同观点。“我国目前仍处于燃煤时代,到底是从煤到油气再到可再生能源时代,还是直接通过‘煤改可再生能源’实现低碳目标?”江亿表示,我国燃气资源相对不足、气源在外,且技术起步较晚、相对落后;风电、光电技术与国际领先同步,已形成从元器件、系统、控制等全套产业链,且成本不断降低。“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系统,涉及能源生产、转换、输配、终端等全系统更新。若从‘改气’出发,对电力系统和各种终端用能方式的改造路径,与低碳未来差异巨大、方向不同。对此应发展可再生电力,直接向低碳目标迈进。”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也称,若沿着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形成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三分天下”的结构,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将达到100亿吨左右。“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必须跨越油气时代,直接进入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时代。”

        机制体制创新面临挑战

        记者还了解到,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种种挑战并存。“能源转型既包括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也包括空间格局的优化平衡,二者共同产生效果。其中,必然存在各种各样风险。”杜祥琬说。

        杜祥琬表示,长期以来,业内习惯于大基地、大电网模式。但其实,风电、光伏、生物质等资源,均适合形成分布式的低碳能源网络,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则更具发展潜力。例如,东部地区常常只用电、不产电。若能发展一系列低碳能源网络,让东部地区自发自用、寓电于民,由单一的“能源消费者”变成“能源生产型消费者”,有助于解决用能问题。“一大批中东部‘产消者’的出现,将创造中国电力系统新形态,但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不仅是能源结构的变革,也要求电力系统在体制、机制、管理运行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革命性创新。对此,要警惕能源系统和技术落后带来的风险。”

        江亿也称,能源转型离不开能源体制的革命。“现有的能源政策机制体系,与低碳转型要求严重不适应。比如,存在多重补贴、交叉补贴等问题,严重背离市场;不合理的电价机制,导致发电侧不能充分鼓励灵活电源调峰,用电侧不能充分鼓励需求侧响应模式等问题长期存在。恢复能源产品的市场本质,让能源领域回归市场,只有彻底改变定价机制才能实现能源转型。”

        “目前,地方政府之间、企业之间仍存在壁垒,要打破利益集团等壁垒,体制机制创新必不可少。此外,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全社会参与也是挑战,包括政府绿色低碳的带头作用、公民的自觉低碳行为等。”王仲颖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能源结构有所改善,但还不够革命性”《中国能源报》(2020年11月16日 第02版)

100
版权保护声明:炉具网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联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