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中国崛起非常重要的一次机会,它不单单只是一种节能减排的理念,实际上它堪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换句话说,它就是这个世界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是可以决定各个文明兴衰的一次转折。
煤炭成就了英国,石油造就了美国,那么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将是我们中国的崛起,你敢相信吗?
碳中和,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悄然展开,对于中国来说如果能在这场能源变革中顺势而为,未来的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一个能源强国,而为了这一刻,中国已经在新能源领域花了15年的的时间进行布局。
碳中和非一日之计,至少到2060年之前都以此战略为重点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当中国对碳中和这一目标作出更细致的承诺时,还有不少小伙伴对于碳中和这个概念感到陌生。究竟什么是碳中和,如何实现它,又是因为什么,需要我们去实现这个目标?
1、碳中和是什么?
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定义,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
人为移除则是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
由于二氧化碳不错的保温能力,这层“毯子”越厚,就越容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进而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导致多种生物因为栖息地环境的骤然变化,而走向灭绝。碳中和将带来四大时代变化!碳中和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
对于人类生活自身,除了生存范围的进一步缩小之外,高温也使得缺水地区的居民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此外,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大气和洋流的变化也会使得全球气候发生剧变,人类活动范围缩减、作物减产、空气污染等问题更加突出。
目前人类生产生活中几乎无法摆脱二氧化碳排放,这主要是因为化石能源称得上是现代工业的基础,这些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历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无论展现的形式是煤炭、石油还是天然气之类,主要组成部分都离不开碳。
以石油为例,除了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它作为燃料来源之外,石化产品的原材料也是石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纤纺织材料、塑料、建材、化肥等,基本都离不开石油。
这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离不开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原本让生活更美好的化工技术导致的温室效应,最终让人类面临一个更难生存的环境。
这也促成了在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各国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2、怎么实现碳中和?
从数据上来看,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飞速增长,随着经济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2013年以来,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停滞,节能减排措施力度的加大也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甚至出现负增长。
这里引入一个碳强度的概念,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常,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碳强度会逐步下降。
生态环境部9月例行发布会通报,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
同大多数环境问题一样,实现碳中和有赖于疏堵结合。最终的方法就是从能源结构进行转型,用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在过渡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提升工艺、更新设备等方式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现有排放。此外,在生产过程中,主动去捕集二氧化碳,减少空气中的排放也是有效手段之一。
以水泥行业为例,海螺集团投运5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可同时生产工业级纯度和食品级纯度的二氧化碳产品,今年3月,相关干冰产品投放市场,将工业排放变成了企业副产品。
7月21日,苹果公司发布《2020年环境进展报告》,计划未来十年内,所有业务、生产供应链及产品生命周期将净碳排放量降至零,实现碳中和。报告称,将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减少75%,剩余25%将通过投资自然环境保护项目等方式来抵消。
为了实现目标,苹果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在新总部里放置了1000辆自行车用于低碳出行,利用自然通风设计保证全年至少9个月不开口空调,在屋顶上贴满太阳能面板来承担白天高峰期75%用电量。
以及,砍掉新产品的充电器……
除了“节流”,有时还需要“开源”。对于一些难以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收集到植物与土壤中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说白了,就是种树。
通过绿化等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额度,变成了一种可供转让的资源,而这一资源流入市场,就成了可以交易的商品。
3、通过碳交易挣钱
什么,它怎么还能市场化的?
是的,碳交易已经存在并运转多年。我国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已经写明要更大力度的发展和运用碳市场。
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福建和深圳八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部分试点地区除了纳入火电企业外,还纳入了交通、航空等领域的企业。
碳市场筹备多年,时间跨度大的原因之一在于前期碳盘查的工作量过于繁重。
通过企业能耗相关数据进行核算,可以得出企业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但根据排放量去给企业制定配额基准线就比较复杂了,对专业水平有一定要求,仅火电这一行业,就与发电量、供热量、供热比、装机容量、机组类别、凝汽器冷却方式、负荷率、基准线等因素相关相关。
得出配额基准线之后,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二氧化碳排放的预期,计算出今年需要购买碳排放额度,或是有多少配额闲置,可以在碳市场上转让给其他有需要的企业。
排放额度的交易,具备了一定的金融属性。2018年的湖北省试点碳市场配额出现短缺,国家能源集团在预计价格大幅上涨后掌握时机进行交易,节省履约成本400多万元。2019年国家能源集团同样实现采购配额价格比同期市场均价低7元/吨,节省300多万元成本。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认为,碳市场交易对于解决碳排放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从金融的角度来看,碳市场本身也是一个金融市场,在前期投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风险,需要利用衍生品市场来管理。
他举例,碳市场可以利用未来的碳配额收入,以及未来的碳配额的期货价格,通过金融市场转变成当前的投资,即用未来的碳减排或碳沉降所能达到的收入支持当期的投资。
据生态环境部,目前中国试点碳市场已成长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七个试点碳市场从2013年陆续启动运行以来,逐步发展壮大。
初步统计,目前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1169个自然人参与试点碳市场,截至2020年8月末,七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为4.06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92.8亿元。
除了大企业,个人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利的也有实例。据公开报道,贵州省组织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将全省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林地中具有一定碳汇功能的树林集中起来。按照每棵树每年碳汇价值3元计算,购碳资金直接全额打入贫困户的个人账户。
据统计,贵州省已完成33个县682个村9384户贫困户的单株碳汇项目开发,碳汇树木共计379万株,年可交易碳汇金额1137万元。若全部售出,户均可增收1200多元。
4、碳中和与经济发展可以双赢
市场上的钱是流动的,碳交易作为一个新的市场出现,是不是会把钱引向新市场,从而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而为了环境保护作出的牺牲和退让,又是否会阻碍其他行业进一步发展?
从现实意义来说,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并不意味着产出的降低。碳中和这一目标推动企业在工艺、技术方面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即使依照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这一目标努力,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建筑、交通、垃圾处理等绿色经济相关行业也可以为中国带来约0.3%的就业率提升。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与环境政策硕士项目主任张俊杰表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影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据他评估,如果不做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可能会使水稻减产36%、小麦减产16%、玉米减产45%。在基准线情境下,到本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可能会造成35%的生产力损失。所以说,中国也将会受益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减缓。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资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节约能源成本约4000亿元。
多年来,中国始终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快速生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生态环境部表示,中国将继续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与各国一道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持续实施。
这么看来,接下来的40年,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可以更有成就感的去拥抱一个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双发展的美好生活了。
继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新能源概念提出之后,在2020年一种全新能源又出现了,它就是“碳中和”,提出“碳中和”这一概念是中国在建设现代化强国道路上做出的主动战略布局,到2060年我国将实现“碳中和”,这也是中国崛起路上所做出的庄严宣告。
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目标的难度,要知道像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达到了碳排放峰值,想实现碳中和,他们可以努力半个多世纪乃至一个世纪,然而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我们只有三十年的时间,那为什么我国还毅然决然地立下这样的目标呢?
碳中和是中国崛起非常重要的一次机会,它不单单只是一种节能减排的理念,实际上它堪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换句话说,它就是这个世界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是可以决定各个文明兴衰的一次转折。
自被世界各国提上日程以来,碳中和在全球各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欧美在其他国家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就给各国分配了碳排放指标,他们直接拍案算出全世界碳排放量不能超过8000亿吨,然后27个发达国家总入口才11亿人左右就抢走了44%的碳排放权,从而来满足他们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耗和人民奢侈的生活。
而剩下的55亿发展中国家人口只能分到一半多一点的量,其中就包括中国,那时候我国正处于工业上升期,必然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我国的碳排放权就等于遏制我国的发展速度。
面对这种强盗方案,我国气候与地质学家丁仲礼院士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无论是人均碳排放还是历史累计碳排放都远远高于中国,这个东西就是一个陷阱,一旦被欧美这些国家站在道德制高点,其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这个会议让各国吵得不开交,但温度上升的问题还是得到了大家的重视,科学家们也表示,如果继续让温度继续上升,格陵兰岛等地的冰盖就会融化,一旦冰盖融化整个海平面就会上升,这样很多的沿海地区就会遭殃,所以世界各国也就达成了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在未来一定要减少碳排放量,从而稳住温度的上升。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碳中和运动在世界各国相继推行,截止到2020年,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有30多个国家或组织明确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然而有意思的是,这30多个国家中除了中国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寥寥无几。
我国之所以能积极响应碳中和的号召,这归根结底就是中国有底气更有远见,中国的新能源研发起步不晚,早在2007年中国就开始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经过十年的深耕,已经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比如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太阳能光伏龙头隆基股份、再是风电龙头金风科技,他们都是十几年如一日在新能源领域上深耕细作的典范。
目前我国的发电设备制造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制造规模和部分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早在2018年中国的光伏新增与累计装机容量、风电新增与累计容量、可再生投资总额等就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首位,拥有全球29%的绿色能源专利数量,于是新能源优势的天平悄无声息地倒向了祖国这一边,而且现在的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氢能生产国和消费国,生产了全球超过一半的电动汽车,垄断了全球近70%的动力电池市场。
此外,虽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但是在碳中和的实行上,中国从来不虚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碳中和无非就是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两个方式,而在植树造林方面我国可是当之无愧的行家,要知道中国植被面积仅占全球的6.6%,但是全球植被面积净增长的25%都来自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更是将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人工消灭,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壮举,这样的成绩为我们的碳中和计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在节能减排方面我们更是布局深远,毫不夸张地说当前没有那个国家比中国更有潜力成为世界绿色科技超级大国。
大家都知道,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在巨大人口体量的加持下能源真的不算丰富,现在中国有70%以上的石油需要依赖进口,而天然气有40%以上也需要从国外购买,如今的石油直接和美元挂钩,无疑让我们的工业化只能绑在美国化石能源体系下面生存。
这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存在着巨大的危机,中国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在新能源领域中寻求突破,碳中和的出现则让中国看到中国独立能源体系的希望,所以发展新能源迫在眉睫。
当美国在想怎么用石油美元去割别人韭菜时,我国就已经开始思考怎么开始进入新的能源化了,于是在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当中国宣布这一消息后美国开始慌了,美国深知,一旦中国加入欧亚很可能会形成一个经济共同体,如果欧亚形成了经济共同体那么很多产业都将被融合在一起,到那个时候等待他的结果只能是被孤立,这时候的美国陷入了一个难题,如果他不加入碳中和就忤逆了世界的意志,会被排斥在群外;如果他加入了碳中和,他的石油美元就会被削弱,两害取其轻,被迫无奈的美国在经过几次退出之后在2021年回到谈判桌上。
曾经的美国可以仗着石油美元挟石油以令各国,但在未来新能源的赛道上可就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了。中华民族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在科技升级的浪潮中走得越发坚毅,在这场新旧能源交替的博弈中,中国这条巨龙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腾飞,带给世界新的奇迹与希望。
原标题:碳中和是干什么的?节能减排的背后,是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附视频)
扫码申请加入
农村清洁取暖赋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