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秘书处

一年45.3亿吨产量,生物质能这种能源怎么用?

中国炉具网    作者:李玲    来源:中国能源报    日期:2023-11-16 10:40:27    浏览:723
100

农村地区农牧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丰富,是可就地开发利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建设零碳村镇的重要实施路径。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零碳村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零碳村镇建设,是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有机融合的道路,也是我国推动农村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既要符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革命总体要求,也要考虑低碳、多元、安全、智能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要求。”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王全辉近日在由北京化工大学主办的生物质清洁炊事与供暖国际合作论坛上表示。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农村地区农牧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丰富,是可就地开发利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建设零碳村镇的重要实施路径。

一举多得

零碳村镇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乡村能源与资源利用、乡村低碳产业发展、乡村低碳生活方式、低碳乡村治理。

在王全辉看来,零碳村镇的理念,是充分挖掘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培育乡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做好农村建筑和生活用能节能工作的基础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利用微网、储能等分布式能源应用技术,实现在农村居民生活场景利用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

数据显示,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总量约45.3亿吨/年,其中农作物秸秆总量约7.9亿吨,畜禽养殖粪污约30.5亿吨,林业剩余物约3.4亿吨,生活垃圾约3亿吨,其他有机废弃物约0.5亿吨。主要集中在中东南部地区,其中农林生物质在河南、山东、吉林等农业大省资源密度较高。

“基于中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应用多元等特性,清洁化用能已经成为政府鼓励的方向和农户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刚性需求。在广大农村,农业、林业、畜禽粪污丰富而又分散,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可以为广大农村提供清洁热力、电力、燃气,副产品还可以作为有机肥还田,助力绿色农业,变废为能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村能源一举多得的较佳选择。”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副主任张鹏表示。

关键技术体系已初步建立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推进和能源结构深入调整,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据了解,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取得较快发展,已初步建立了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供热、成型燃料加工及厌氧发酵产沼气等关键技术体系,在生物质锅炉、成型燃料机械以及发酵装置等关键装备制造方面已具备自主研发和商业化生产能力。

王全辉指出,零碳村镇的技术要点在于大力推广节能技术,降低农村用能需求;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零碳供能和用能技术,如分布式建筑光储直柔技术、屋顶光伏供暖技术、分布式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生产技术、生物天然气技术、生物质“热-电-肥”多联产技术等。

“以秸秆打捆直燃集中采暖技术为例,它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将秸秆打包后直接在专用锅炉燃用。该技术模式适宜在东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的乡镇村屯推广,或结合大中型锅炉改造,对周边农户、城镇社区及公共设施等进行集中供热。”王全辉说。

“我国北方取暖和农村住宅每年用能合计达4.1亿吨标煤,其中散煤1.3亿吨标煤,直接燃烧生物质0.9亿吨标煤。在秸秆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成型燃料可以作为农村散煤替代的重要能源,且较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价格优势明显。未来,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在农村地区替代散煤采暖的清洁取暖市场空间巨大。”张鹏表示。

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变

生物质能开发建设,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的重点支持方向和鼓励内容。契合“双碳”战略目标,能够很好支撑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农村能源工作目标其实很清楚,就是要在完成‘双碳’目标、推动能源转型的新形势下,寻求和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村能源的转型发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王全辉表示。

在张鹏看来,当前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已逐步形成电、热、气及液体燃料等多元发展格局。未来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将向综合能源服务方向转变。

“一是随着秸秆等农林生物质纯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单一的生物质发电模式将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二是生物质能在非电领域应用将会加强,能够提供清洁热力、动力,在交通、供热、取暖、供气、燃料等方面得到应用,逐步拓宽应用范围,向综合能源供应转变。”张鹏说,“生物质能开发通过‘农业-环境-能源-农业’高效发展模式,可与现代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能源转型、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目标高度协同发展,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良性循环,共同推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原标题:一年45.3亿吨产量,生物质能这种能源怎么用?

100
版权保护声明:炉具网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联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