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秘书处

章建华: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积极稳妥有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炉具网    作者:丁怡婷    来源:《新安全》杂志    日期:2023-07-19 11:17:41    浏览:720
100

近日,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就保障能源安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问题接受媒体专访。章建华表示,下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要求,从国情实际出发,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同时,积极稳妥有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重点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供给规模和质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增强新能源跨省区配置、就地消纳和供需互动能力,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实现2030年前新增能源消费的70%以上由非化石能源保障。

二是着力减少能源产业链“碳足迹”,加大能源生产开发过程碳减排力度,推动煤矿、油气田绿色开发和智能化建设,推动实施能源生产设备电气化改造,逐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推进煤电“三改联动”,推动煤矿、油气田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三是积极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低碳化,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积极推动核能综合利用示范;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利用结构。

四是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聚焦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型电力系统、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和方向,加快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

五是加强能源转型政策机制保障,进一步推动完善促进能源转型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推进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制修订,推动完善重点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体系,持续完善能源领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政策。原文如下:

确保能源安全 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访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

习总书记强调:“能源安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最重要的安全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不断完善,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能源保障。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确保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记者:怎么看待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接下来确保能源安全,将采取哪些方面的举措?

章建华:习总书记高度重视能源工作,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国家能源局党组始终把保障能源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挖掘增产增供潜力、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源供需保持总体平衡、价格总体稳定,经受住了新冠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严峻考验,有效应对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加,不断冲击全球能源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去年以来,在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下,我国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持续提升,实现了能源供应的量价齐稳。未来一段时间,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刚性增长,新能源安全替代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部分能源技术装备尚存短板;极端天气、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安全风险影响日益凸显,给能源安全保障带来了多重压力。

下一步,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落实好具体工作。一是立足国内,多措并举增加能源供给能力,加强煤炭先进产能建设,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大清洁能源供给,加强能源储备能力建设。二是提升能源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补齐产业链短板。三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使能源消费越来越多由非化石能源保障。四是强化能源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定和实施能源安全保障预案,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稳定。

中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10号LNG储罐顺利升顶到位。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如何理解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目前取得了哪些建设进展?下一步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有哪些部署?

章建华:综合各方面研究和认识,我们初步认为,新型能源体系至少具有“四新”的特征:

能源结构新。未来,主体能源逐步实现从化石到非化石的更替,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目前为17.5%,到2060年将提高到80%以上,非化石能源增量组合形式呈现多种可能。

系统形态新。新型能源体系将在现有能源体系上不断升级演进和变革重塑,逐步构建起新型电力系统、氢能等新的二次能源系统和化石能源零碳化利用系统,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供需高效互动等成为普遍形态,能源空间布局实现优化。

产业体系新。新型能源体系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数字能源产业发展壮大。

治理体系新。新型能源体系将形成与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能源治理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更加高效有活力,各种要素资源实现高效配置,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和能力明显提高。

新时代十年,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绿色低碳转型站在新起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0年增长近3倍,目前已占到全部装机的一半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达到17.5%。能源安全保障迈上新台阶,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不断完善,能源生产总量10年增长了33%,有力保障了能源供需总体稳定、能源价格总体稳定,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以上的增长。创新发展走上新赛道,清洁能源产业形成全球领先优势,光伏、风电关键零部件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70%,高效光伏发电、大容量风电、“华龙一号”、新型储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机制改革进入快车道,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下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就是要向纵深推进能源革命,重点推进四方面任务。一是要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终端用能清洁化低碳化,加快主体能源由化石向非化石转变。二是要建设韧性强的能源供应链,持续增强能源生产供给和储备调节能力,把握好新旧能源协调平衡,跨区域输送和区域自主平衡并重,推动供用能模式向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转变。三是要形成现代化的能源产业体系,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攻关,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智慧能源系统。四是要建立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激发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活力,加快形成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制度保障。

全球首个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俯瞰。

记者:能源建设对于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

章建华: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到25.6亿千瓦;发电装机、输电线路、西电东送规模分别比10年前增长了1.2倍、0.5倍、1.6倍。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18万公里,比10年前翻了一番,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进一步巩固。

促进绿色发展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风电、光伏连续3年装机超过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90%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污染物排放水平与气电相当。全国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584万台,有力保障了超过1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蓬勃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智能电网加快建设;智能化煤矿建设加速,全国累计建成104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建成多个5G+智慧火电厂,生产物联网系统覆盖众多油气田;新型储能多元化快速发展,规模超过870万千瓦。

能源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用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10年来从22.5%提高到27%,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用电量比10年前翻了一番。全面完成光伏扶贫工程,累计建成装机2636万千瓦,惠及10万个村、415万脱贫户。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以上,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对改善空气质量的贡献率超过30%。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先立”,立的是哪些方面,当前进展如何?

章建华:能源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习总书记强调,“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近年来,我们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坚持系统观念,重点从四个方面筑牢能源低碳转型“先立”的基础,有力支撑“双碳”工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夯实传统能源兜底保障基础。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是实现稳妥有序降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们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优化建设支撑性调节性煤电,煤电以不足50%的装机占比,提供了70%的顶峰能力和近80%的调节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近两年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1.7亿千瓦,支撑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今年一季度分别达到96.8%、98%。同时,我们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开发利用,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建成全球清洁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煤电体系,85%以上的煤电机组实施了节能改造,90%以上的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传统能源在低碳转型进程中有效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

大力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新能源既是先锋队也是主力军。近年来,我们积极发展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双碳”目标提出以来,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连续3年超过1亿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新增能源消费量中,近4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

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作用。推进“双碳”工作,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近年来,我们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量产单晶电池转化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建造能力领跑全球,核电形成了自主品牌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技术,新型储能、氢能等前沿领域研发应用不断取得新进展,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建成投产,能源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双碳”工作,离不开制度和政策保障。近年来,我们推动健全能源法律法规,能源法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修订工作稳步开展,能源低碳转型的法治保障不断强化。印发实施能源、煤炭、石油等领域碳达峰方案,着力破除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完善基于绿证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标准和制度,累计核发无补贴绿证约2630万个,出台关于推进电能替代、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持续提升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能源消费清洁化水平,能源低碳转型合力逐步加强。

新疆沙雅县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里木油田果勒3C井完钻井深达9396米,刷新了亚洲最深水平井纪录。

记者:能源领域实现“双碳”目标,还面临哪些挑战?下一步将重点从哪些方面发力,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章建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世界各国都是一项艰巨的、全新的任务和挑战,无成熟的经验可借鉴。能源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有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今后一个时期能源需求还将保持刚性增长,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绿色低碳转型难度大。另一方面,极端天气频发影响清洁能源稳定供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开发利用要求系统调节能力同步提升,实现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仍需时间。同时,实现“双碳”目标最终还是要靠创新,目前许多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仍处在研发和试点示范阶段,还需要持续发力,促进能源转型的政策机制也有待新的突破。

下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要求,从国情实际出发,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同时,积极稳妥有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重点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供给规模和质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增强新能源跨省区配置、就地消纳和供需互动能力,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实现2030年前新增能源消费的70%以上由非化石能源保障。

二是着力减少能源产业链“碳足迹”,加大能源生产开发过程碳减排力度,推动煤矿、油气田绿色开发和智能化建设,推动实施能源生产设备电气化改造,逐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推进煤电“三改联动”,推动煤矿、油气田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三是积极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低碳化,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积极推动核能综合利用示范;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利用结构。

四是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聚焦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型电力系统、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和方向,加快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

五是加强能源转型政策机制保障,进一步推动完善促进能源转型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推进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制修订,推动完善重点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体系,持续完善能源领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政策。(丁怡婷)

(转自《新安全》杂志2023年第2期)

100
版权保护声明:炉具网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联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