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具网讯:日前,生态环境部召开发布会明确清洁取暖工作要“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对“未立先破”等突出问题,将督促第一时间解决,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大举措。过去,北方一些城镇和农村地区冬天大量采用分散燃煤取暖,污染物排放量较大。2012年以来,我国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大力实施北方地区冬季的清洁取暖。2017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有效降低了传统散煤供暖规模,电供暖、天然气供暖等清洁供暖方式迅速发展。十年来,2700多万户农村居民告别了过去烟熏火燎的冬季取暖方式,少烧了6000万吨以上散煤,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
同时也要看到,取暖问题不仅仅是环保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此前,在清洁取暖工作推进过程中,个别地方出现了“封堵炉灶”的简单化、一刀切的工作方法,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为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出现,生态环境部明确提出:“对于进入供暖季后未完成改造的,仍继续沿用原供暖方式;今年新改造尚不具备安全稳定通气条件的、尚未经过一年实际运行检验的,不拆除原有燃煤取暖设施;山区等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洁净煤等方式采暖”。相关要求,从人民群众取暖的现实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了不同的改造进度,有利于填补新旧两种取暖过渡期的供暖空白,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清洁取暖是大势所趋,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源基础设施条件不一,清洁取暖改造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各地现实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宜电则电、宜气则气。此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因为居民消费能力水平、使用习惯等因素,影响群众的使用意愿。目前,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居民清洁取暖,如河北对农村地区电代煤给予85%的设备购置补贴;北京出台电采暖电价优惠政策,谷期电价减半等,有效减轻居民负担。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真正急民之所急、应民之所呼、解民之所忧,才能降低居民的顾虑,提升清洁取暖的积极性。
供暖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民生福祉,需要未雨绸缪。每年冬天,从何时供暖到能源储备再到供暖价格,取暖问题牵动老百姓的关注。提供更优质的供暖服务,需要在“开源”上下更多功夫。除了推进煤改电、煤改气,不少地区在探索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供热需求。在山东海阳,核能供热已经安全稳定运行三个供暖季,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发电738亿度;在吉林延边州,截至去年11月,空气能供热使用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用空气能替代燃煤供热改造工作已经完成192万平方米。长远来看,清洁取暖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有助于降低供暖的成本,确保人民群众用得上、更经济、可持续。
随着冬至临近,许多地区正有序开展保障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推行清洁取暖,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福祉,保障群众温暖过冬始终是第一位的。做好清洁取暖工作,不仅要以气温冷暖为坐标,更要以民生冷暖为坐标。只有切实倾听民生所需,做好系统谋划,有序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工作,才能让供暖暖身更暖心。
原标题:清洁取暖的必答题,应以民生冷暖为坐标 | 人民锐见
扫码申请加入
农村清洁取暖赋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