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黑龙江佳木斯市的年产10万吨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项目成功落地,准备投产。作为生物质燃料成型设备的供应商,河北农乐生物质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光伟带领技术团队前往企业对工艺准备、生产线布置、设备选型进行接洽,为该项目顺利开工生产做充足的准备。
敏锐的市场嗅觉,让他转身投入新领域
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王光伟认为,随着生物质燃料生产的增加,相关的生产设备也必将有旺盛的需求。
2008年初,在北京参加某科技论坛的王光伟被一个有关生物质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议题深深吸引住了:树皮、木屑、各种农作物秸秆,甚至是牲畜粪便、生活垃圾等,这些看似无用的自然界废弃物能变废为宝,经过固化处理后转化为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生物质燃料。多年在商场摸爬滚打,练就了王光伟敏锐的市场嗅觉,直觉告诉他,随着生物质燃料生产的增加,相关的生产设备也必将有旺盛的需求。
王光伟原本经营着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年产值可达数千万元。但面对生物质燃料及其制造设备的美好愿景, 王光伟决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生物质燃料机械这一新兴领域中。
于是,王光伟注册成立了河北农乐生物质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农乐)。他和企业的技术团队经过5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第一套生物质致密成型生产线被开发出来。当年秋天,在农村实验基地开始了利用玉米、棉花秸秆、花生壳、木屑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近年来,王光伟率领他的科研团队通过产品链的不断开发,不仅可以将农业废弃物制造成生物质燃料,而且还能把造纸厂的废纸浆、地毯厂的废毛线、中药厂的中药渣、炼油厂的残渣及生活垃圾等变为绿色燃料,真正让各种生物废弃物实现了再生。
企业的竞争力 ——技术、服务和全产业链
王光伟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服务和全产业链。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服务和全产业链。”王光伟介绍说,他们目前已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企业的科研攻关小组针对技术节点不断进行攻关,通过多年努力,产品各项技术性能更稳定,适用范围更广,吨能耗更低。
河北农乐不但生产机械装备、生物质燃料,还在做合同能源管理。2012年,王光伟在东光县建立了秸秆燃料生产基地,从农民手中收购玉米、棉花等秸秆,生产秸秆燃料,销售给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农户用于取暖,替代燃煤7000吨。“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及国家及省对环保排放的严格要求,势必需要更多的生物质燃料替代燃煤。”看到生物质燃料良好的市场前景,王光伟计划在沧州、衡水等地再建设燃料生产基地以配合环保政策的落实。“生物质燃料二氧化碳零排放、不含二氧化硫及氮氧化合物,不腐蚀锅炉,燃烧充分,发热量高。”王光伟说,很多企业最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试用了生物质燃料,结果都很满意,成为了企业忠实的客户。
河北农乐对客户实行“全方位服务”,在全国拥有上百个合作伙伴。“销售每一台设备之前,我们都根据客户的状况对其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出具报告。接下来,我们会根据分析结果为客户提供最适合的生产设备,提供生产工艺指导,实行‘包修、包换、包退’服务,生产的生物质燃料我们还协助负责销售。”
传统企业靠制度管理,新型企业更多需要激励
王光伟认为,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是他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
王光伟的名下有两家企业:一家是传统机械制造企业,一家是以研发和销售为主的科技型新型企业。两家公司的生产经营是分开的,人员构成也不一样。对此,王光伟的解释是,从事传统机械生产的员工,思想比较保守,知识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有限;而科技企业的构成人员比较年轻,不唯资历更重能力。两个企业人员的素质和思想观念不同,交叉在一起会有冲突。
王光伟坦言,他在管理两个企业时也有区别。在传统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只要安排好任务,层层监督落实就可以了。而河北农乐主要是80、90后员工,他们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王光伟说,河北农乐弱化了制度管理,实行正面激励,提出“企业给员工服务”的理念,强调企业文化、沟通交流及信任、承诺、创新、学习、合作等管理新准则。任何员工在工作中有好的表现,都对其提出当面表扬,这是王光伟的管理秘笈。
王光伟认为,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是他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他说:“员工最终选择留在一家公司时,高薪和升迁都不会是终极目标,因为只要有能力,到哪里都可以独当一面,因此,员工最终留在企业的根本原因是归属感。”王光伟不允许家属涉足企业管理,自己带头遵守规章纪律。他说:“工作外的时间与员工多交流,这样,员工在企业就有了朋友,再加上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归属感便来得十分自然了。”企业每年都组织旅游、厂庆聚餐等活动,加强了员工的感情交流,提高了管理效率。
王光伟从不将某个员工当重点培养,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人才,从不吝啬提供给员工良好的业务培训。据了解,在河北农乐,员工每月都要参加培训考试。
扫码申请加入
农村清洁取暖赋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