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秘书处

黑龙江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现状

中国炉具网    作者:管理员    来源:黑龙江日报    日期:2024-02-20 15:59:24    浏览:708
100

  黑龙江省的秸秆资源是巨大的,2017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1827.1千公顷,粮食总产量6018.8万吨,农作物秸秆量为1.3亿吨,约占全国秸秆总量1/8。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农作物种植布局呈现集中连片的趋势,秸秆资源分布也从种类和数量上日趋集中,省内南部和西部地区以玉米为主,北部地区以大豆为主,东部地区以水稻为主,当前这种集中连片的分布态势为秸秆的产业化综合利用创造了有利的先天条件。

  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秸秆的收储运问题,由于农作物秸秆低价、量大、质轻的性质,若远距离运输则增加了运输成本,降低了价格优势,因此,在秸秆的收储运过程中应分前期预处理和后期深加工两步走,即一是在秸秆分布集中的农村、农场设置驻村(场)工作站,由工作站统一组织大型自动化机械集中进行秸秆收储工作,并对收获的秸秆进行打捆、分割、晾晒等预处理,各村(场)工作站间机械协调运作,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投入成本;二是利用现有闲置的工业园区、土地资源,通过科学的选址,在交通便利、辐射各村(场)工作站(原则上不超过50公里)、符合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域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将上中下游的秸秆深加工企业集中布置在园区内,形成产品、副产品供应链。例如,将秸秆制沼气企业与秸秆制有机肥企业一同布置,制气企业排出的残渣直接进入制肥企业车间,充分将秸秆吃干榨净。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根据企业产量适时调配驻村(场)工作站预处理好的秸秆入园进行深加工,既降低了园区内储存过多秸秆引发火灾的隐患,同时又能保证各地秸秆有序的收储运输。

深化秸秆深加工“5+1”模式,保障藏粮于田

“秸秆深加工5+1模式”即秸秆“五化”——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以及秸秆还田模式。如果说秸秆“五化”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出路,那么秸秆还田则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来源。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藏粮于田,藏粮于技。”要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做好耕地保护,有研究表明由于长期“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农肥”、“重当年,轻长远”的掠夺式垦殖和经营,使土地表层营养层以年平均流失0.3-1.0厘米的速度在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也随之降低,许多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已经“破黄皮”,这层亚黏土一般不具有农耕价值(其结构与黄土高原的土壤结构完全不同)。随着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降低,土壤供水供肥能力也随之减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逐年下降。于是,人们将农业增产寄希望于化肥、农药、地膜等化工产品的大量投入。而这些化肥、农药只有30%被吸收利用,其余部分直接污染了施用地,造成了土壤板结等后果,恶性循环的结果致使土地越种越“瘦”,更加危及粮食安全。

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表明,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增加,年均增幅0.03克-0.65克/千克。而且地表覆盖秸秆或农作物残茬,增加了地表粗糙度,阻挡了雨水在地表的流动,增加了雨水向土体的入渗,防止水土流失和风蚀,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是培肥土壤的根本途径。因此,促进秸秆还田,对土壤培肥及粮食持续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也能变废为宝。

秸秆是有着产量丰富、可燃等特性的一种可再生资源,具备能源化利用的前置条件,且能源化利用技术已较为成熟。以黑龙江鑫金源农业环保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高邮10MW生物质气化示范项目”为例,该生物质秸秆气化发电项目为国家863计划项目,于2017年9月5日在高邮并网发电成功。该项目以玉米秆、稻草秆、畜禽粪污等生物质为原料,加工成固体成型燃料,进入生物质气化炉,进行高效气化发电。同时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后可根据所在地周边需求,最终形成电、热、工业蒸汽、高压空气、冷源等产品的联产联供。此项目具有规模适中、配置灵活等优势,可布局在县域工业园区中,以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在消纳秸秆的同时根据园区周边企业需求为企业输送热、电、工业蒸汽、高压空气、冷源等产品,形成一套以秸秆能源化企业为中心,辐射周边工业生产企业能源供应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

文章来源:黑龙江日报

100
版权保护声明:炉具网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联系。

最新资讯